這些當然難不住姬松,本來就在姬氏學堂一直教書,早就有了經驗。每每回答時都能點到重點上,讓少年們很快就能聽懂。

學得快的教學得慢的,就這樣不斷的幫襯著。

他們就像是一塊乾燥的海綿,正在不斷的吸收著海水,快速的成長著。

天,黑了。

但大帳內卻越來越熱烈,沒有人喊累,也沒有人叫苦,乖巧的讓人心疼。

尉遲剛巡視完大軍,準備回去,看到姬松的大帳還亮著,有些好奇,就過來看看。

本來是要進去的,但走在門口,聽到裡面的討論聲,就停住腳步,趴在門口聽了起來。

“總管.............”

正好張亮也不知怎麼滴也跟著過來了,看到尉遲的動作,叫道。

“噓!”

示意張亮不要說話,就又聽了起來。

張亮很納悶,但是看到尉遲的樣子不是在開玩笑,也就好奇地偷聽著。

“我們祖先最早用來計數的工具是手指和腳趾,但它們只能表示二十以內的數字。

當數目很多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就用小石子和豆粒來記數。

漸漸地,人們不滿足粒為單位的記數,又發明了打繩結、刻畫記數的方法,在獸皮、獸骨、樹木、石頭上刻畫記數。

我們的祖先最先是用木、竹或骨頭製成的小棍來記數,稱為算籌。

這些記數方法和記數符號慢慢轉變成了最早的數字符號。

先秦時期,秦始皇統一文字和度衡量,為了百姓們方便計數和交易,也就是買賣物品,於是也廢除了各國的文字和數字,只許使用秦國的文字和數字。

當然,我們漢民族的數字和文字是不分家的,只是書寫方式不同,多年去偽存菁之下,就剩下了我們今天所學的這兩種書寫形式。

其實還有一種更加便捷的方式,但由於流傳範圍不廣,今天在這裡就不說了,以後有機會可以教你們.....................”

姬松說數字的由來,是想告訴他們數字和算學的重要性,也能激起他們的熱情,以現在結果來看,效果還不錯!

尉遲和張亮兩人十分震撼,倆人雖然沒學過算學,但對一些基礎還是有些瞭解。

他們沒有想到,姬松竟然從數字的本源說起,這是他們不曾聽過的,也沒有人能將這些講的這麼透徹。

原來祖先們最先是用手指和結繩計數的,那些算學先生們手上拿著的那個,原來就是在祖先用木棍和豆粒計數的方法上改良的,原來.....................

本來對這些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情,原來都是有依據的,都不是憑空來的,是祖先們在漫長歲月裡慢慢摸索出來的。

天啊!我們到底錯過了什麼!那些祖先留給後人的智慧,在漫長的時間裡,大部分都被戰爭所損毀,要是沒有遺失或損毀的話。

那麼,現在他們應該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裡,想來天界也不過如此吧!

此時,他們前所未有的痛恨戰爭,痛恨一切和戰爭有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