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業魔殺戮(第1/2頁)
章節報錯
觀察完人道,接著悉達多又開始觀察天道。他看到那些天子,身體非常清淨,沒有一絲塵垢。有的居住在須彌山頂,有的則居住在須彌山的四面,有的居住在虛空之中,然而心中常保持著歡悅之情,從沒有不適意之事。
而每天都有鈞天廣樂相伴娛樂,以致他們無法辨別晝夜。四方所貢獻的各種有趣的物事,都無不絕妙。飲食衣服,只要一起念就自然到達他們面前。即使過著如此適意的生活,他們還是常為欲 火所煎熬而變得勞神焦慮。
而且又看見他們天福享盡之時,五種死相一一出現:頭上的花便即枯萎;眼睛緊閉;身上的光芒頓時消失;腋下出汗如水;自然離開原來的座位。他們的眷屬看見天子以上五種死相出現,心生眷慕,因此感受到絕大的苦痛以及懊惱之情。
悉達多見到天子也有這樣的情事出現,心下頓時生出巨大的慈悲之心,他如此思考道,“這些天子,他們本來前世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得到以上巨大的快樂。然而果報將盡,就會橫生巨大的苦惱。生命終結之時,都要捨棄天身,有的甚至要墮落於最前三種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之中。
本來造作了好的德行,為了求取快樂的果報,而將此天福消耗殆盡;而今所得到的卻是樂少苦多,這就像飢餓的人,吃各種有毒的食物,開始雖然感覺味美如鮮,但終究要釀成大患的。為什麼有智慧的人要貪戀於中,並且樂此不疲呢?
世間各色人等,見到壽命長時,便以為會永遠有這麼快樂;當他們見到人身也有變壞的時節時,心裡就生出巨大的苦惱,於是就生出邪惡的看法,以為眾生沒有因果,因此之故而展轉進入輪迴三惡道的過程中,備受種種痛苦。
悉達多用天眼的力量觀察了五道的情狀,心下生出巨大的慈悲之心,他思考道,“三界(佛教術語,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總稱)之中,沒有一件事是快樂的。”這樣思考直到中夜結束之時。
進入三更時分,悉達多進而觀照眾生的本性,“它們究竟是為了什麼緣故而有衰老和死亡的呢?”
悉達多馬上就知道了衰老和死亡是以生作為根本的,如果離開了生,也就不會有衰老和死亡。而且這個生不是從天上而生的,也不是從自身而生的,它不是無緣無故而生,而是從因緣而生,因依於欲界、有色界、無色界三種有業而生。
悉達多又觀察三種有業是從什麼地方而生,他馬上知道了三種有業是從四取而生。
取,是追求執著之意。四取為四種追求,即欲取,對色、聲、香、味、觸等五妙境的追求;見取,對各種非佛教的世俗觀點的追求;戒禁取,即執著於各種非佛教的戒律;我語取,即執著於我的偏見。
他觀察四取從什麼地方而生,馬上知道四取是從愛慾而生;觀察愛慾從什麼地方而生,馬上知道了愛慾是從感受而生;觀察感受從什麼地方而生,馬上便知道是從接觸而生;觀察接觸從什麼地方而生,馬上便知道是從六入而生。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的總稱。
觀察六入從什麼地方而生,馬上知道六入是從名色。
(本章未完,請翻頁)
觀察名色從什麼地方而生,馬上就知道是從心識而生。
觀察心識從什麼地方而生,馬上就知道是從行而生。
觀察行從什麼地方而生,馬上知道是從無明而生。
如果消滅了無明,行也就跟著消滅了;行消滅了,心識也就消滅了;心識消滅了,名色也就消滅了;名色消滅了,六入也就消滅了;六入消滅了,接觸也就消滅了;接觸消滅了,感受也就消滅了;感受消滅了,愛慾也就消滅了;愛慾消滅了,四取也就消滅了;四取消滅了,有業也就消滅了;有業消滅了,生也就消滅了;生消滅了,衰老和死亡,憂愁悲傷苦痛懊惱等等情緒也就都消滅了。
像這樣從逆、順的次序觀察十二種因緣,到第三夜分之時,就破滅了無明之境。光明之相出現之時,悉達多便獲得了智慧之光,並且已經斷絕煩惱之障,而成就了一切種智。
定功現前,機緣成熟,就這樣在悉達多三十歲那一年二月八日半夜時分,忽然一顆明星出現在天際,清清朗朗,照耀天庭,悉達多觸景會心,剎那之間豁然大悟。
這時,本覺理與始覺智合為一覺,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已經證到生死不滅,無罣無礙的涅槃境界,於是,悉達多由此而悟徹宇宙人生大道,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立地成佛,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果位,而成為天上天下三界獨尊的天人之師...
《魔從心生,亦自心滅。上一次我成就陰神境之時,引來了五大域外天魔阻我道途,而今在即將衝破陽神境之時,想不到又引來了無形無相的業魔!呵...果然是煌煌仙途步步險,一重境界一重天呢!》
此時此刻,丁勉的意識便彷彿一個局外人般,看著自己的魂體拖著雙刀,一步一步朝大正鬼王走去。
他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自身心神中的狂暴怒火與那抹越來越強的毀滅殺意,可惜此時他的意識卻什麼也做不了。
他在等,等業魔徹底激發他魂體內的毀滅之力,將殺戮之道推至巔峰之時,才是他重新掌控魂體之時。
業魔與域外天魔雖然同為心魔,但它們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域外天魔乃是自身惡念所致,修士心神一旦沾染上一絲,想要重新再掌控身體卻是有些難了。而業魔卻是修士一輩子積攢的殺戮所致。
它的出現本就比域外天魔還要罕見,整個佛宗佛典中對業魔的闡述,幾乎只有寥寥幾筆。丁勉不是一個單純的佛修,對業魔的理解,僅僅只停留在明面上的意思。
但這並不妨礙他借鑑佛曆禪元三年,佛主前世之身,降魔涅槃,修成前世無量身的佛藏典故。
如果說他引發域外天魔降世是為心煉之旅的話,那麼這一次的業魔出世則是脫胎之旅。是人便有業,業力來臨時,誰都躲不過。但丁勉還未曾聽說過,有人會在修煉之時引發業魔爭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