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點與儒門的不滅神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難怪蔡邕會和天竺高僧“會”,會成為至交好友,其秉性相近、高義相通只是其一,更多的恐怕則是二人的修行之道極為偏近。若非如此,二人怎會惺惺相惜,互引知己?

一番思索,丁勉當下便決定了以後的修行之路,那便是以《明王聖魂經》為主,《金剛般若真鑑》為輔。

其一,《小我舍利託寶法》不僅彌補了他前的遺憾,更是引領他踏入修行之路,這讓他對此法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

更何況,此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與《明王聖魂經》是一脈相承。他有這個基礎,也多多少少有自己的一番感悟。

其二,儒門之法,他是不會放棄的,畢竟往聖之高義,早在前世便已烙印在他靈魂最深處,如附骨之疽,無法抹去。並且,儒門重在磨鍊神魂,與《明王聖魂經》完全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最為重要的,他將來的目標是踏破九重仙闕,成為仙朝中的一方霸主。而今仙門煉氣一道為主流,若是日後與人爭鬥,總仗著肉身強悍與人近身對戰,難免有些吃虧。

而神魂一道,歷來便是仙門之中最神秘的存在,它不但具有術法的威力,更是能攻擊人之神魂。相比之下,《明王聖魂經》更為適合他。

至於他的赤色琴膽,將來若是有機緣,未必不能另闢蹊徑,成為他手中的一大神通。

念及此處,丁勉立即沉侵心神,邁進了入定的門檻。

《明王聖魂經》的根本之法,在於將自身魂海分割成十份,完全獨立出來。而後將三魂七魄分別投入到每份分離出的魂海之中。

等其徹底與魂海融為一體後,再引入妖魂妖魄與之相融,最後以這些妖魂妖魄勾布明王聖魂,聖魂一出,則明王意志降臨,法相自成。

屆時,法相一出,誰與爭鋒,茫茫長生仙途,任爾馳騁。

其境有九,與仙道境界的劃分完全一致,但是修行方向卻是完全不同,估計是創造功法的那位大能性子比較灑脫,懶得賦予其不同凡響的境界名字了,直接以仙道境界命名。

1、 入雲境 : 分割魂海,十方天池。

2、抱元境 : 魂魄剝離,池中生蓮。

3、神關境 : 妖識入體,蓮藕共生。

4、陰神境 : 凝識化液,乳水交融。

5、陽神境 : 煉液返晶,法印終成。

6、天罡境 : 煉晶成舍,圓光浮頂。

7、沐雷境 : 神魂大劫,心猿意馬。

8、玉骨境 : 意志降臨,聖魂出世。

9、仙主境 : 不滅法相,佛中稱尊。

只是神魂一道極為兇險,稍有不慎便會身死道消,魂歸太虛。究其原因皆是因為魂魄乃人之根本,脆弱無比,兼之妖魂妖魄又異常兇悍,其中兇險,非比尋常。

但是,這卻難不倒丁勉,因為他有壓制妖物的浩然正氣,雖然境界有些低,只要不是特別兇悍的妖識,有了白猿、紫蛟的相助,一切皆不成問題。

並且丁勉前世遭受夢魘折磨了一生,也不是沒有好處,最起碼他的心智堅硬程度,遠超常人,甚至比之仙門之中的佼佼者,也不逞多讓。

是矣,只要小心一些,他完全可以修成《明王聖魂經》…

絲絲冷汗,不知不覺間,佈滿了額頭。但見雙目緊閉的丁勉,面部肌肉開始變得扭曲不堪,而其身體也隨之顫抖起來。衣袍緊緊貼著身體,其身下更是溼成了一片。

入雲境所修之道,在於魂海十分,是整部功法最為痛苦,也是最為兇險的一環。

魂海乃是靈魂久居之所,與自身心神緊緊相連。肉體的疼痛,咬緊牙關還可以忍,魂魄剝離之痛,只要心神不失,亦能挺過去。

可魂海分離之痛,卻是來源於靈魂與肉體的雙重之殤,那種如蟻嗜骨,似火烤魂的疼痛不斷地衝擊著丁勉的心神。

在其心中一直有個聲音在不斷地勸他放棄,只要放棄了,一切痛苦便會消失的無影無蹤。而他也會重新沐浴在陽光下,每日吟詩酗酒,逍遙紅塵。

漸漸的,丁勉原本一顆古井不波的心,開始有些動搖了。在這漫無邊際而又黑暗的世界裡,他感受不到任何的溫暖和心安,有的則是無休無止的痛苦,以及暗無天日的枯寂。

甚至他感覺不到一絲自身的存在,就像四處飄蕩的孤魂野鬼般,沒了運籌和方向。

在這漫長而又飽受精神摧殘的世界裡,丁勉正一步步靠近奔潰的邊緣。沒有人知道此時的他到底經歷了怎樣的非人折磨與痛苦,也沒有人能夠體會到他的彷徨與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