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遍,張繼吟誦的心經與往常無異。可到了第三遍之後,他便一改常態,初時聲音很小,而後一句較一句雄渾圓潤。

在其誦至“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之時,聲音陡然拔高數倍,一彎乳白色的殘月突然閃現而出,而後不斷在其周身三尺處旋轉,將四周照得宛若白晝。

潛藏在雕像附近的丁勉遠遠的望見此景,渾身忽然一震,大驚道 : “才氣如月,這是真正的大儒之境!”

賢為人質樸少欲,篤志於學! 世人皆稱道德學問、修養極高的學者,為大儒。

然,真正精修儒道之人,欲臨其門,必先凝結赤子丹心。

丹心一成,則可才氣自生,渾身氣血逐漸由紅轉青,是為碧血歷程。自此不畏嚴寒,一般的陰邪妖魔也難以靠臨周身分毫。

儒道,不修肉身,只修神魂。

儒道有九境,

一曰明心見性,謂之儒童;

二曰妙筆生花,謂之儒秀;

三曰出口成章,謂之儒舉;

四曰唇槍舌戰,謂之儒進;

五曰編言成冊,謂之儒林;

六曰滿口生香,謂之儒士;

七曰餘音繞樑,謂之大儒;

八曰聖魂不滅,謂之半聖;

九曰代天宣言,謂之儒聖。

此刻,丁勉心中已然泛起了滔天巨浪,大儒之境何等概念,只差一步便可成就半聖之體。

半聖之體雖說也會經歷生老病死,然其神魂卻可以不懼日煞侵害,完全是以意念形態永存於世。

入天,可為極品天官;縱使身在地府,也有聖光護體,便連閻王見了也要禮讓三分,可謂是真正超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大能之輩。

可惜,半聖之下皆為凡魂,終歸還是躲不開輪迴之苦。人之壽命著實有限,天命之年碧血歷程便會衰退,如不能在此之前入得半聖之境,則終身止步於當前境界。

古往今來,儒道也不過出了四位半聖和一位儒聖… 若無絕世之姿和得天獨厚的氣運,想要跨入半聖之境,幾乎難如登天。

前世,丁勉因為三魂不全,錯失了很多修煉法門。不能修煉真正的儒道,一直是他心中抹不掉的遺憾。

念及此處,丁勉不由握緊了拳頭,這一世他定要補全前塵之夢…

此時的張繼,心中可謂是五味雜陳。三十三個春秋,每晚他都會為其誦經三遍,為得便是消除她心中的怨念,助她早日脫離苦海。

然而,與其說天不隨人願,倒不如說是人不自救天難佑。 即便今日他將儒道融入經文,使用餘音梁繞之法,也難以喚醒她鬼魂深處的一抹真靈。

今日過後,她的結局完全可以預料,若不落得個形神俱滅的悽慘,便會徹底淪為一方鬼王,禍害人間,這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罷了罷了… 也是個可憐之人,今日我便做一回惡人,將其強行渡之,也好過她一路走到黑!

誦完三遍心經,張繼將心中的不忍完全摒棄,轉而朗聲誦起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的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卷,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金剛,金中之精者!佛家言,金剛是為堅固守護,能破一切外道,端得是霸道無比。

是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強行渡相之經,張繼雖屬半路出家,佛道法力相對低下,但他對佛經的領悟卻是極其深厚。

正所謂,一法通,則萬法通。他以儒道手段演義佛家神通,雖說少了佛門的神聖氣息,然而卻多出了些許浩然正氣。

佛門以《金剛經》渡陰邪,講究的是先鎮壓再同化;而以儒道之法誦讀《金剛經》,則是直接用浩然之氣抹滅陰邪身上所有的汙穢之氣,去蕪存精,僅留一絲真靈。

方才,張繼以才氣催動心經之時,瓊花公主也只是皺了皺眉,並沒有其他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