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從西面,乃是自入困局,劉備斷不會從西面突圍,如此看來,唯有東面是他突圍的方向。不過……我猜他未必會往北去平原或安德。劉備待民仁義,有愛民之心,而公孫瓚屢屢侵害百姓,非劉備所喜,此正是其脫離公孫瓚之機。”

劉達深思之後得出這個結論,劉備確實對公孫瓚為人並不看好,否則早就去跟著公孫瓚了,當初只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會暫時投靠。

程昱想了一下同意劉達的觀點,頷首道:“極有可能,可是劉備若離開公孫瓚,而又不願降於將軍,他會往何處去?”

“兩個地方,”劉達舉起兩個手指說道,“一是投往北海的孔文舉,此前劉備曾派兵助孔北海解圍,如今困頓之下,有可能投往北海暫時棲身。二是投往徐州的陶恭祖,依我看來,他投往徐州的可能性會更大些。”

其實仔細想想,劉備目前最好的去處就是徐州,跟著公孫瓚得不到足夠的重用,而且他對於公孫瓚的行為也不贊同,離開是早晚的事。

孔融只是一個文人儒士,雖然劉備幫過他,可如果去跟著這個只會讀聖賢書而不會統兵爭雄的人,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發展前景。

唯有陶謙,掌管著徐州一州之地,有更大的空間給他劉備發展。而且中平元年的時候,劉備曾跟著他在廣陽打過黃巾,兩人有點交情。

“不錯,必是徐州,將軍是否要擋住他?”

程昱仔細思索之後覺得也唯有徐州是劉備目前最好的去處。

“我們該擋住他嗎?”

劉達反問道。

“劉備寧戰不降,有不屈之志,且我聽聞此人招攏勇夫,敬士愛民,可見此人心有大志,將軍……不可縱虎歸山,釋龍入海啊!”

程昱低聲言道。

“其麾下關羽張飛二將極勇,只怕難以阻擋。”

憑著自己兵多,戰敗他們可以,但他們要是一心逃離,恐怕會擋不住。

“吳白將軍對關羽張飛心有所懼,但子義將軍亦是極其驍勇,必不懼此二人。可由吳將軍替下太史子義,由子義將軍率三千兵伏於劉備往徐州必經之道旁,待劉備突圍逃出時,子義將軍率兵殺出,圍城的張峻將軍再揮兵從後掩擊,不愁劉備不亡。”

如果判斷正確,劉備一心脫離公孫瓚,不管他要逃往北海還是徐州,都只有一個方向,都必須向東經過濟南進入齊國,然後進入北海。

如果是去徐州,就會從北海轉下琅邪,進入徐州東海郡。

“好,子義必不懼此二人。”

劉達當即下令,吳白率領兩千人去城北替換太史慈。

太史慈率領三千青州兵去高唐城東面十里外埋伏,待劉備等人一到即突然殺出,此時張峻再率兵從後追襲,兩面合擊。

同時嚴令四面圍城之將,嚴密提防城中敵軍會突圍而逃,只有東面的張峻,如果敵軍從東面突圍,可不用全力抵擋,放他們離開,然後再從後面追擊。

如果敵軍向東逃去,須直追至太史慈伏兵之處,若是逃往北面,追出五里即可,不可強追。

眾將得令,太史慈待吳白領兵來後,悄悄率兵向東面而去,到離高唐城十里外隱伏。

這是太史慈第二次伏擊,有了經驗,他率領的這些青州兵,經過前幾日一戰得勝,現在個個皆勇。

即使聽說了關羽張飛勇不可擋,可是揚威中郎將說了,斬這二人之中任何一首,都會拜為將軍,賞金千斤。這麼豐厚的賞賜,他們又怎麼能不心動。

此時城裡的劉備,並不知道城北太史慈換兵之事,守卒只是見到敵軍仍然那麼多人守在城外,也就沒有向劉備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