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現在的身份是曹操軍中司馬,實際上是曹操的謀士,這樣的事情,不能不找他來商量一下。

“文若,公臺勸我約同鮑濟北一起,向東平進兵,你以為如何?”

曹操開門見山直接挑明。

三十萬黃巾南下山陽,劉達和王朗屯兵鉅野和金鄉的事,荀彧早已知道,見曹操問起,略想一下後回道:

“可行,不過將軍可進兵至範縣,鮑濟北可進兵至剛縣,不要尋黃巾作戰,只需要牽制住在東平的黃巾。依我看來,劉兗州之子劉文弘頗有膽智,他主張屯兵鉅野和金鄉,為的就是拖住南下的黃巾,讓他們進退為難。”

“黃巾攻城不下,糧草又無繼,必會退回東平,劉文弘和王朗將軍此時必會率軍追擊,到時將軍與鮑濟北再同時向東平進兵,三面夾擊之下,黃巾必敗。”

荀彧雖然贊同曹操出兵,但他們的想法顯然並不一樣。

範縣在東郡和東平的郡界處,剛縣在濟北和東平的郡界處,兩部兵馬如果屯在這兩個地方,黃巾若是舉兵南下,他們就會從後追擊,因此,留在東平的黃巾就不敢亂動。

然而曹操和陳宮的想法是為了把東平的黃巾趕到山陽,荀彧的想法卻是把東平的黃巾牽制住,讓山陽輕鬆對付南下的黃巾。

以大局來說,荀彧的想法無疑最符合當時的情勢,然而曹操不會這麼想,他不會去為劉岱作嫁衣。

“呵呵,我也是這個意思,既然如此,那我就約同鮑濟北一同進兵。”

曹操呵呵一笑,親筆寫了書信,派人送去濟北國給鮑信,約他同時向東平進兵。

然後整備兵馬,留下荀彧和夏侯惇守東武陽,他親自帶著陳宮曹仁曹洪和夏侯淵,率領一萬人馬向範縣行進。

鮑信接到書信後點起一萬人馬,向剛縣行進。

他在討董的時候回泰山募集到兩萬人馬,雖然滎陽一戰損失大半,還是剩下幾千人馬,現在加上濟北國的郡兵,有一萬餘人。

……

回到鉅野,城樓上,劉達和眾人望著遠處黃巾大營,不久就見有一隊黃巾壯卒步行出營,爾後一人搖鈴走到城下。

這是黃巾派來的使者。

未經交戰而派來的使者,不是約戰就是勸降。

劉達早已料到,手一揮,于禁轉身去安排,讓城中百姓和一些老弱兵士換下城上守卒。

這是想示敵以弱。

能而示之不能。

目的是讓黃巾認為鉅野的守軍很弱,讓他們發起攻城,然後發現此城攻不下,就會分兵去攻金鄉。

準備好之後,城門開啟,十幾名士卒出去把黃巾使者帶進城,重新關上城門。

黃巾使者是一名百夫長,一進城就看到守在城門處計程車卒僅有五六十名,到了城樓上,一路所見,士卒大多是四五十歲之人,甚至還有不少百姓拿著長矛大刀和弓弩在守城。

不是說有兩萬漢軍守城嗎?

難道是假的,漢軍根本沒有那麼多人?

或者漢軍留在了昌邑,派到鉅野來的,就是這些老弱兵士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