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兄,當時你第一次提出報紙這玩意兒時,我只覺得新鮮,卻沒想到區區一頁紙竟有如此作用。”

院中涼亭裡,李陽喝了一口熱茶,感慨道:“如今大寧的百姓可以說連聖旨都不信,就信《京報》上說的東西。”

“哪天公子若是想將皇上拉下龍椅,我估麼著都不需一兵一卒,只消小弟在報紙上替寧文均編上幾樁罪行即可。”

“用筆殺人,這可當真是前所未有之事。”

“......”

清風吹動紗簾,捲起茶香四溢。

身為春深書坊大掌櫃,外加《京報》的主筆,李陽很明顯已經完全意識到了把握住輿論咽喉的巨大作用,以及由此可以做到的事情。

換句話說,很多事可能懸鏡司都做不到, 但《京報》卻能。

因此,李陽自然會把其中原因歸結到“報紙”這樣一個新事物之上。

不過......

“李兄, 用筆殺人,這可不是報紙的功勞,更不是《京報》的功勞。”

魏長天搖搖頭,輕聲糾正道:“這其實是‘權威’的功勞。”

“權威?”

李陽稍稍一愣,低頭思忖片刻,突然明白了魏長天的意思。

確實。

百姓之所以相信《京報》,不是因為它是報紙。

而是因為在百姓心中,這份由懸鏡司、共濟會在背後提供資訊支援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他們能接觸到的最權威的資訊來源。

在《京報》面世之前,大多數訊息都來自口口相傳,以及官府張貼的告示。

前者真假難辨,訊息魚龍混雜。

後者雖然有官府背書,但時效性很差,並且所佈告之事也大都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無關。

畢竟官府告示總不會說些江湖上的花邊新聞,以及各地物價之類的東西。

如此一來,《京報》便成了訊息最全面、最及時、最可靠的存在。

很多百姓已經養成了每日讀報聽報的習慣,而《京報》所報道的事情不論大小,最後也都能被驗證為真。

長久以往,這便形成了一種自下而上的公信力,並且其“權威”甚至已經大大超過了官府和朝廷。

“政府”的權威甚至比不過一家“民間”書坊。

魏長天和李陽自然樂得見到這種場面,但肯定也有不少人不願意看到。

就比如......

“對了魏兄。”

“前一陣皇上在工部之下新設了一個邸報司,想必是要開始準備辦官報了。”

將茶盞放下,李陽眯著眼睛說道:“我們要不要將此事攪黃?”

“嗯......”

魏長天思忖片刻,搖搖頭:“算了吧,攔得住一時攔不住一世。”

“報紙不可能只有我們一家來做,朝廷刊印官報也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