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最終選擇(第1/2頁)
章節報錯
用懷陵城中百餘萬大奉百姓的命,來為死於原州城慘案的二百萬大寧百姓陪葬。
這樣一個條件雖然駭人聽聞,但如果是站在寧永年的視角,倒是也不難想明白他的目的。
眼下,“原州城慘案”的真兇奉寧兩國各執一詞。
大奉百姓相信是寧永年乾的,大寧百姓則普遍認為是大奉軍隊屠城遭到了天譴。
而由於在這場悲劇中兩國各有巨大的損失,一邊死了五十萬精銳軍隊,一邊死了二百萬無辜平民,所以兩國百姓皆對對方恨得是牙癢癢。
這種情況下,如果大奉答應了這個條件,那麼無疑便是從側面“證實”了原州城一事的真兇是李岐,寧永年則可以藉此徹底洗脫嫌疑。
並且如此“睚眥必報”的舉動雖然殘忍,但卻可以大大籠絡大寧國內的民心,更可以給大奉人的心中種下一顆“叛國”的種子。
說的再直白一點,寧永年其實就是想給兩國百姓講一個故事——
李岐趁大寧內亂時發動國戰,並且在佔領原州城後下令屠城。
怎料大奉軍隊在屠城之後遭到天譴,五十萬精銳盡亡。
正因如此,大寧的“正義之師”才得以一路高歌猛進,最終獲得了國戰的勝利。
為了告慰死於原州城的無辜百姓,寧永年在戰後選擇“以牙還牙”,一命償一命。
而無能的大奉朝廷為了能夠苟延殘喘,竟答應了這樣一個條件,眼睜睜看著懷陵城被屠......
如果這個故事一旦講成,那麼不管是原州城慘案也好、戰爭的正義性也罷,甚至是即將發生的懷陵城慘案,所有的過錯都會由李岐和大奉朝廷來揹負。
而寧永年則會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為天下除害、且容不得自國百姓受一點委屈的“一世明君”。
到那時候,情與理都會站在他這一邊,罪與惡則是都被扣到了李岐頭上。
如此一來,即便大奉現在沒有亡國,但距離滅亡也不會太遠。
畢竟誰會願意被這樣一個“兇君”所統治呢?
恐怕都不用寧永年再次出手,光是無休無止的內亂就足夠讓大奉再無翻身之日。
那時寧永年再想要把大奉重新吃掉,難度定要比現在小上不知多少......
......
因為魏家的威脅已近在咫尺,所以必須要儘快處理完大奉這邊的局勢,將大軍調回國內。
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吞下整個大奉,所以必須要“和談”。
因為不能讓大奉在自己對付魏家的這段時間內休養生息,所以必須要搞亂大奉,讓大奉百姓與朝廷之間產生無法彌補的裂痕。
因為要達到這個目的,所以要屠了懷陵城......
其實,寧永年在牛頭山大敗之後便已經想好了整個計劃,併為此提前做了很多準備。
將李岐懸於城頭,不僅僅是為了給李梧桐看,更是故意要讓懷陵城中的武人來前赴後繼的“送死”,好為之後的屠城減少阻力。
將談判過程實時“直播”,是為了能在第一時間將“李岐同意屠城”的訊息傳遞出去,把責任甩給大奉。
將這個條件放在最後來談,是為了增加大奉方面同意的機率,畢竟如今只差這最後一步便能達成盟約......
不得不說,在“王道”氣運的加持下,寧永年的選擇和佈局已經做到了極致。
眼下只要大奉點頭,同意“放棄”懷陵城中這百餘萬百姓,那他的整個計劃便可以完美實現。
當然了,這其中的難度無疑很大。
最起碼司馬從勸了一下午都沒能讓閔中光鬆口半句。
而這時候,便得由寧永年來“一錘定音”了。
“啪。”
輕輕將茶盞擱在桌上,直起身子。
寧永年僅僅只做了一個動作便止住了大殿之中所有的爭吵。
他沒有去看閔中光,而是先瞥了李岐一眼,然後將視線落在臉色煞白的李梧桐身上。
“公主,你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