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大寧皇宮。

十月十七,牛頭山之戰結束後的第四天,寧永年終於出現在了早朝之上。

早朝的氛圍不用說,自然是無比壓抑。

包括數位平日裡非常活躍的諫官在內,所有人都沒敢奏事,全都低頭站著一言不發。

他們並非是無事可奏。

畢竟眼下的大寧可以說已然是千瘡百孔, 從民生到戰事,很多事情都已經到了如若再不解決便會出大亂子的最後關頭。

但相比於國家如何、百姓如何,這些朝官大都更擔心自己的小命。

他們生怕在這節骨眼上觸了寧永年的黴頭,然後被後者一怒之下當場賜死。

多說多錯。

所以還不如什麼也不說。

當然了,百餘朝官中有多少是“想說不敢說”,又有多少是“壓根就不想說”......這個問題可能只有掌握著同舟會成員名單的魏長天才知道。

寧永年雖然清楚這滿朝文武中定有不少人已經姓了“魏”, 但他如今卻沒有能力, 也沒有心力將這些人統統揪出來了。

蜀州戰事的失敗,將他的一切計劃都給打亂了。

在臥病的這三天中,寧永年想了很多。

他終於明白了魏賢志為什麼敢那樣猖狂的帶人包圍皇宮,終於明白了那支從自己頭頂飛過的利箭有何目的,終於明白了那句“微臣倒想看看皇上你有多少本事”的真正含義......

原來,魏家,或者說魏長天,早就有了必勝的把握。

並且這份把握並非來自妖族,而是來自牛頭山。

如此看來,大軍之中有魏家細作已然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只是此人究竟是誰......

寧永年明白,尋常細作絕無可能幫助魏長天實現這樣一個龐大的計劃。

所以此人定在軍中身居高位,最起碼要達到可以時刻掌握大軍最新動向的程度。

那麼,韓兆和遊文宗便是疑點最大的兩個人。

一個鎮國大將軍,一個兵部侍郎。

這倆人此前皆對皇室忠心耿耿,從未引起過寧永年的丁點懷疑,否則後者也不會任命他們統帥大軍。

尤其是韓兆,先皇在位時便已嶄露頭角,寧永年登基後更是奉令南征北戰建功無數,這才得以受封為“鎮國將軍”。

因此寧永年無論如何都難以相信韓兆會反。

畢竟造反總要有個理由, 但他自認為從未做過任何對不起韓兆的事。

所以......是遊文宗麼?

......

辰時初。

因無人上奏, 寧永年“病癒”後的第一場早朝便就這麼潦草的結束了。

一個時辰後,被從安州召回的韓兆終於抵達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