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後。

蜀州,廣漢縣。

廣漢縣位於蜀地最北方,東邊是十萬大山,西邊是陽州,北邊是安州。

而按照韓兆提交給寧永年的作戰計劃,三十萬平叛大軍便是會自安州入境進攻蜀地。

這是距離原州最短的一條路線,也是可以最快打到蜀州城的路線。

如今雖然梁振已提前帶兵抵達了廣漢,但寧永年並未因此便改變作戰方略。

一方面,按照平叛大軍的動向,任何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能判斷出韓兆是準備從廣漢縣發動進攻,所以遠遠還不至於會引起“是否洩露軍情”一類的懷疑。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從其它方向進攻,那平叛大軍便需要繞路陽州,少說也會再耽誤將近十天的時間。

況且大軍一旦更換進攻方向,梁振也完全可以更改布放位置。

六萬人的排程總要比三十萬人來的容易和快速的多,所以寧永年不論如何也沒有多此一舉的必要。

反正不論在哪裡打都是三十萬對六萬,一旦開戰,沒人相信蜀軍能抵擋多長時間。

十天之內打到蜀州城,一個月內破城。

這是寧永年給韓兆定下的兩個時間期限。

而韓兆也為此立下了軍令狀,以自己的人頭作保,發誓必會在一個月內殺入未央宮。

倆人都對此信心滿滿......最起碼錶現的是這樣。

韓兆因為什麼如此“自信”自不必多言。

但對於寧永年來說,他其實並非真就覺得萬無一失。

因為最近從蜀州陸續傳回的情報都證實有一支一萬人的蜀軍突然消失了。

沒有跟隨梁振去廣漢防守,也沒有被部署在其它地方。

雖然一萬人不多,但其或許便會成為未來戰場上的不確定因素。

更關鍵的是,大黎那邊好像也有點不安分......

身為一國之君,寧永年如今即便已經失去了懸鏡司這雙“耳目”,不過依舊掌握著一定的情報網。

所以蜀州、大黎發生的事很多並逃不過他的眼睛。

他不僅知道大黎恐怕會派兵增援蜀州,更知道援軍差不多在十萬人左右,抵達戰場的時間大約在半個月後。

如此一來蜀軍方面的人數便從六萬變成了十六萬......雖然依舊比平叛大軍少將近一半,但總歸是一個麻煩。

正常情況下,此時大寧應該讓平叛大軍加快行軍速度,不惜代價的速戰速決,爭取在大黎軍隊抵達蜀州之前就結束這場戰爭。

又或者提前從周圍的州郡再多調集一些人馬,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然而奇怪的是,寧永年暫時並未作出任何多餘的部署。

他只是將大黎或許會參戰的訊息告訴了韓兆,然後就讓後者繼續按照此前的計劃執行即可,並不需要調整戰術。

明知敵方有強援即將入場,但卻不做相應的準備。

其中原因要麼是因為寧永年目前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奉元戰事上,已無暇估計蜀州這邊太多。

要麼,就是這位大寧皇帝還有著更深一層的謀劃。

就如同此前的“原州城慘案”一樣,他在企圖得到更多。

當然了,白有恆的“屠城”能力六十年只有一次,所以蜀州並不至於會重蹈原州城覆轍。

但寧永年想做什麼,眼下除了他自己之外誰也不清楚。

只能說,魏長天與寧永年的這第一次正面交鋒,其過程想必並不會如雙方此前所計劃的那樣輕鬆。

不論是對前者還是後者來說,皆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