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體育還表示:

“這是中國男足第八次在福地瀋陽進行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的比賽,而此前七次比賽的成績為七戰全勝且不失一球。”

“中國隊第一次將世預賽主場比賽放在瀋陽是在1989年的7月15日,而當時的對手恰恰正是伊朗國家隊。”

“結果憑藉柳海光和張小文的兩次頭球建功,中國男足最終2比0取勝。”

“當然此番主場戰勝伊朗之後,國足將繼續延續以瀋陽為主場的世預賽全勝記錄,零失球記錄同樣依舊在延續。”

企鵝體育則把重點放在了楊白起身上。

“當世球王!”

這是企鵝體育搞出來的楊白起新稱號。

文章稱:“楊白起居然能一腳洞穿球網,這要多大的力量!”

“恐怕只有民國時候被亞洲足協評為`亞洲球王`、聯邦德國《環球足球雜誌》評為`世界五大球王`的李惠堂可以與之相比(其他四位是巴西的貝利、英國的馬修斯、阿根廷的斯蒂法諾、匈牙利的普斯卡什)。”

當然,把楊白起比作李惠堂,有點過度吹捧之嫌。

要知道,作為一代球王,李惠堂的事蹟就像神話一樣,楊白起與之相比還是稍遜風騷的。

1922年年僅17歲的李惠堂便被選入香港最有名氣的足球勁旅——南華隊,出任主力前鋒。

他身高1.82米,速度快,動作敏捷,控球技術尤為出色,球在他的腳下,對方兩三個人圍上去也難以搶走。

他的射門技術更是令人叫絕,不管什麼位置、什麼角度,他都能左右開弓,球出如矢,力拔千鈞,他的倒地臥射更是一大絕招。

1922年夏天代表南華隊參加香港甲級足球聯賽,出任左內鋒,因其球藝嫻熟刁鑽,出神入化,常有驚人之舉,香港球迷稱之為“球怪”。

1923年5月第一次代表中國足球隊參加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中國隊獲冠軍,18歲的李惠堂在4場比賽中初露鋒芒,名聲大振,從此開始了他獻身足球的光榮生涯。

同年8月,李惠堂隨南華遠征澳大利亞,與全澳冠軍新南威爾士隊交鋒,開場僅5分鐘李惠堂就梅開二度,這場比賽他一人獨中三元。

澳州當局專門授予他金質獎章,香港當地報刊以特大號標題,稱李惠堂為“球王”,並有“萬人聲裡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頌揚”的詩句。

1926年率樂華足球隊參加上海舉行的“史考托杯”足球賽,以4∶1的懸殊比分大勝蟬聯9屆冠軍的英國獵克斯隊,首開上海華人足球隊擊敗外國球隊的記錄,使李惠堂在綠茵場上的威望大增,洗雪了“東亞病夫”的恥辱,為中華民族爭了光。

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在舊中國,一位足球明星能夠和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名字相提並論,確實超乎尋常。

可見他以頑強的拼搏,高超的球藝,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與喜愛。

1941年,李惠堂率華東足球隊訪問馬來西亞,在與檳城軍聯隊對壘時,以11:0大勝,他一人獨進7球,並令人震驚地射穿了對方球網。

還有一次李惠堂率隊與外國球隊交鋒時,獲點球機會,他髮腳怒射,球如炮彈出膛,對方門將接球后連球帶人滾進網窩,當即嘔吐不止。

從此有了李惠堂罰12碼,力大無比,要踢死人的傳說。

致使有一次李惠堂率隊與印尼隊比賽時,對方門將見到李惠堂在其門前得球將要舉腳發射時,竟然棄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