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盛世之兆下的大秦泡沫(第1/5頁)
章節報錯
秦國解決了內憂外患,商業也逐漸開放,很多廣告也應運而生。
其實早在頻陽的時候,廣告的概念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雖然廣告的誕生與趙昆有關,但品牌這個概念,卻未真正出現。
或者說,還比較籠統。
比如宮廷玉液酒, 所有人都知道它代表的是皇室御酒。
但沒有特定的品牌。
若是讓市場自行發展,品牌自然而然也會誕生。
可趙昆等不了,也不想等。
畢竟隨著侯生和盧生出海,以後的對外貿易會漸漸開啟。
這種時候再確立品牌,就有點晚了。
儘管在別國傾銷商品能獲取不少原材料,但真金白銀,還有什麼比奢侈品更能坑錢的?
這個時代,無論東西方,掌握社會財富的, 始終是那些貴族權貴。
他們有驚人的消費力,卻沒有合適的消費物件。
說白了就是,有錢沒處花。
奢侈品的出現,必然會激發他們的購物熱情。
而奢侈品稅的提出,便是為趙昆提出的品牌戰略鋪路。
東西再貴,那也是有成本的。
賣東西才能賺幾個錢?
要賣,就賣品牌!
都是一樣的玻璃製品,你沒有品牌加成,只能老老實實的照價售賣。
但別人家的玻璃製品,專供王公貴族,而且還有自己的獨特樣式、顏色。
兩樣東西,不說去到別的國家,就說在大秦,勳貴們會選誰?
哪怕第二種比第一種價格高個數倍,恐怕也會引得那些錢多得沒地方花的勳貴趨之若鶩。
這便是品牌溢價。
奢侈品的獨特屬性,天然形成一種奇怪的邏輯, 那便是賣得最貴的,往往是最吸引人的。
如何賣得最貴?
無非是打造自己的品牌。
憑藉市場慢慢養成的品牌,趙昆懶得等,所以打算人為催生。
姜潮和阿米奴聽趙昆說了半天,依舊不理解趙昆這些話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這並不奇怪。
阿米奴本就是平民出身,哪怕來往於西域和中原經商,也是在商言商。
他哪裡有時間去體會有錢人的快樂?
不過,這並不妨礙阿米奴對趙昆的崇拜,他決定把趙昆的話好好記下來,回去琢磨。
而姜潮則懶得去多想,反正他腦子裡只有吃和趙昆交代的任務。
吃飽了,他就去做任務。
.......
偌大的咸陽城,在奢侈品稅釋出以後,不僅沒有降價清倉,反而漲價銷售的商鋪,只有區區不到十家。
其中,珠寶首飾店鋪四家,瓷器商行三家,玻璃行也只有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