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5: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第1/4頁)
章節報錯
歷史上的漢尼拔在扎馬戰爭失利後,並沒有被元老院祭獻。
他失去了軍權,轉而從事內政。
因為之前的軍事失利,漢尼拔一直低調行事。
但迦太基政局的腐敗使他不久後便出頭予以整治,他被選為行政官後恢復了這個職位的威信,並進行了一系列成效顯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稅收的情況下,分期付清對羅馬的戰爭賠款。
扎馬戰役之後七年,羅馬人開始顧慮迦太基人復甦的經濟會對他們再次造成威脅,要求迦太基政府交出漢尼拔。
漢尼拔為此,自願流放離開迦太基。
現在的漢尼拔,之所以會被直接快進到流亡這一步。
不得不說,與趙昆的出現,有最為直接的關聯。
此時的漢尼拔,與歷史上的漢尼拔流亡初期一般,對迦太基的未來,已經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作為一名卓越的軍事家,他非常清楚,羅馬接下來的舉動。
崛起於北非的迦太基,實際上的疆域面積,遠比不過羅馬。
在漢尼拔統軍的這十幾年中,兩國交戰不斷。
但是,迦太基國內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神奇的局面,完全是因為漢尼拔的優秀戰略所致。
這十幾年來,他率領的軍隊一直在羅馬的實際控制區域內作戰,讓羅馬疲於奔命。
而且,漢尼拔出手大方,喜歡花錢僱傭一些小國和城邦替自己打仗,並且喜歡許以重利。
那些國家在羅馬的陰影下,一直都過得不是太好。
迦太基這樣的僱主,當然倍受他們歡迎。
戰場上順風順水的時候,這種策略自然很好。
但迦太基一旦失利,所受到的反噬,也絕對是正常戰爭的十倍百倍。
對於那些附庸迦太基的小國來說,驅使他們參加戰爭的最大動力,就是漢尼拔許諾的戰爭紅利。
這種完全靠利益黏合在一起的聯盟,其實非常脆弱。
一旦這種利益消失,自然就大難臨頭各自飛了。
至於國內,迦太基人的戰爭決心雖然十分強大。
但在漢尼拔的率領下,多年以來,戰火根本沒有燒到迦太基本土。
這種舒適的生活,讓很多迦太基人根本沒有考慮過失敗的後果。
一旦面臨戰敗,他們很難很快在心理上適應過來。
反觀羅馬。
與迦太基相比,羅馬雖然贏得了勝利,但羅馬人心中的怒火,絕對無比高漲。
即便是漢尼拔自己也承認,羅馬人恨不得直接將迦太基滅國。
其實正常想想,他也能夠理解羅馬人的想法。
這就好比,兩個鄰居,一直以來互相看不順眼,隔三差五都會打一架。
但迦太基打架,會花錢僱人打,死的人都是與自己不相干的人。
可羅馬人,死的都是自己的親朋故舊,手足兄弟。
花錢僱人的戰敗了,但勝利的一方,家裡也死了不少人。
從這個角度說,羅馬怎麼可能善罷甘休?
說一千道一萬,都怪自己把迦太基保護得太好了。
此時的漢尼拔,心裡就有這樣一種奇怪的念頭。
在他的指揮下,迦太基人衝入羅馬境內,可以說是在事實上將迦太基的國境線延伸了。
羅馬人雖然勝利了,但也是在自己領土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