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外界正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那些變異生命和深海文明自顧不暇,再這些天災當中搖搖欲墜,倒是沒有時間來進攻三峽了。

良久,林清風的意志注視到了這裡。

“在世界級別的變革下,犧牲在所難免。”

“但是,你們的生命不應該在這裡就被終結。”

話音落下,三峽內部出現無數的奈米蟲將那些已經戰死計程車兵託舉著朝著三峽最深處的實驗室前進。

在最高指令下,不周山開啟了一個塵封許久的實驗物。

“血肉的生命是充滿奇蹟的生命,機械的生命則是充滿理性的存在。”

“人類的發展路線,應該是多元的,是兩條線相互並行而又纏繞的。”

“一次生化病毒的天災,就幾乎將整個人類文明的脊樑骨打碎。”

“這不合理,也不應該再次出現。”

在他的意志下,這塊塵封的晶片開始被奈米蟲群所讀寫,將內部的資訊收集,並且上傳到覆蓋整個星球的星軌網路。

這是一件很久以前0001創造的造物,他認為在原有的科技體系下,如果沒有出現生化病毒的干涉,人類在短期內將會迎來第一次文明級別的超人劇變,應該是來自於虛擬世界!

兩個獨特的存在對於生命本質的看法是驚人的相似。

生命的本身的界限,不應該侷限於一副皮囊。

在現有的科技下,人類的發展其實已經開始呈現減速狀態。

整個文明對於科技的積累和探索已經達到了一種近乎飽和的程度。

縱觀一個普通人類的一生,他的生活充滿著對於外界的認知和探索。

這當中絕大部分的資訊來自於文明的積累,也就是外界對於他的教育。

如果把整個人類文明,對外界探索的的資訊比作一個畫在平面上的圓環,那麼當他在小學的時候,他對於世界的理解,是這個圓環上的一個點。

中學是一個大一點點的點,大學則是一個很不起眼的中心園。

這種對外界的資訊接收,是呈散發狀的,是一點一點的擴張的。

而到了大學之後,在專業的分割下,我們的認知邊界會變成一個朝著圓環某個方向拖拽的斜線。

在我們成為博士,並且有了多年的認知之後,我們才有機會去接觸到整個圓環最邊界的一個點。

如果有幸,我們能夠在接下來的生活當中,在學術上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我們才有機會突破整個人類對於外界資訊的認知,並且將這個圓環在某個方向突破出一個點。

這個圓環,就是無數歲月以來,數不盡的人類智者一點一點在突破當中構建的知識邊界。

它象徵著我們對於外界資訊的認知和探索,以及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知識突破。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十分嚴重的弊端!

那就是培養一個能夠對知識邊界進行衝擊的個體,所需要的時間,精力,財富,正在急速的增長!

幾百萬人當中,不,幾千萬人當中,或許都無法出現一個能夠撼動知識邊界的個體!

我們的一生都在學習,在追逐原有積累的知識底蘊,只有先理解,才有可能談超越。

這是個枯燥的過程,一個人如果能夠活60年,那麼或許至少有50年的歲月,都在學習原有的積累。

只有最後的幾年,才能夠對知識邊界造成衝擊。

是什麼影響了我們文明的擴張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