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雲風本來今天是不打算做菜的,既然彭越這麼說了,那自己就先做一道試一試,看看魏老的反應怎麼樣。

來做菜的廚師都是自帶食材,而且只需要給魏老一人做菜即可,家裡有保姆給其他人做菜。

彭越帶來的食材不多,而且幾乎都是他自己用的,楚雲風也是看到冰箱裡有一塊豆腐,這才答應今天先露一手。

紅燒豆腐在川內做的時候都是要加豆瓣醬的,雖然豆瓣醬的辣度不高,但是既然不能做辣菜,所以今天的這道紅燒豆腐就需要“入鄉隨俗”了。

不辣的紅燒豆腐其實在楚雲風的心中有兩種做法,但都是川菜中這兩種菜式的縮減版。

因為不能放豆瓣醬,所以菜式有所縮減,而且調味料上面的選擇也是有不同的。

因為魏老的腸胃消化問題,所以做的菜式不能油炸,這也是為什麼要將菜式進行縮減的原因。

豆腐直接加入調料進行紅燒的話,這就是一道普普通通的紅燒豆腐。

如果是先將豆腐切成方塊,用油煎至起皮之後,再進行燒製,這就不叫做紅燒豆腐了。

川菜中把煎過的豆腐再進行紅燒,那麼這道菜就叫做“熊掌豆腐”,只不過配料上面比普通的紅燒豆腐要多了一些。

需要加上豬肉和蒜苗進行烹製,這味道上面絕對是非常的好。

魏老家的廚房是開放式的,總共有兩個灶,四個爐子,倒是方便了兩人各自做菜。

由於這段時間情況特殊,所以每天都熬製得有高湯,倒是方便了前來做菜的廚師,自帶湯汁可是有些麻煩。

彭越做的這道蔥燒海參可是地地道道的魯菜,魯菜的起源地是山東,它的特點是以鹽提鮮,以湯壯鮮,調味講求鹹鮮純正,突出本味。

而山東地區盛產大蔥,大家在看很多有關山東的電視劇的時候,都能看到在吃飯的時候,拿著一根大蔥,蘸著大醬,再吃口饅頭,好不愜意。

這些都是長期的飲食文化帶來的特色,所以魯菜多數菜餚要用蔥薑蒜來增香提味,炒、熘、爆、扒、燒等方法都要用蔥,尤其是蔥燒類的菜餚,更是以擁有濃郁的蔥香為佳。

特別是這道蔥燒海參,它的主料除了海參之外就是大蔥。

需要將大蔥的香味浸入到油裡面,然後再讓這油的香味來增添海參的味道。

海參其實跟鮑魚差不多,本身是不太入味的,都是靠著調料和湯汁的味道來增加口感。

所以這道菜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製作蔥油。

其實這道菜的做法跟肝油燒海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原理都是相同的。

在彭越準備開始做菜的時候,楚雲風這邊也將豆腐給切好了。

由於不能做煎炸的豆腐,所以楚雲風將豆腐全部切成了小丁,而不是小片。

然後先用水焯一遍,這樣做的目的是去除豆腐中的豆腥味,避免它搶去了高湯的香味。

雖然有高湯,但是楚雲風為了增添一點兒香味,便切了一點兒五花肉,放進鍋裡煸制了一下,增加一點兒肉的香味。

這五花肉切的是片,不是丁,煸制過後是需要撈出來的,如果是平時的話,楚雲風會將五花肉切成肉末,煸制之後入菜會更加香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