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泡好了之後,喝了一會兒自然就進入了主題:“你們的事兒我聽師弟說了,這十八羅漢佛跳牆的事情我知道的其實也不多。

但是剛好要比我師弟多知道一些,這裡我就不賣關子了,直接告訴你們好了。”

李師傅的話讓楚雲風和慕晴兩人不由自主地將身體又坐直了一些,隨後將手中的茶杯放下,凝神聽李師傅解惑。

舒服地抿了一口茶之後,李師傅將茶杯放下繼續說道:“我師弟說得沒錯,在七十年代的時候,這種做法的佛跳牆曾經出現過一段時間。

但是很快就消失了,而且關於這件事情的詳細情況,沒有幾個人知道它的內幕。

可是我卻知道這佛跳牆出現的地方,就在我們福州,而且是在一座島嶼上面。”

島嶼?

這關鍵的資訊倒是讓楚雲風和慕晴兩人對視了一眼,心中略微感到有些詫異。

特別是楚雲風,心中的好奇更甚,於是連忙問了起來:“李師傅,按理說這十八羅漢的佛跳牆有著它獨到的一面,但是為什麼會失傳了呢?

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十八羅漢的佛跳牆做法,跟現在你們所掌握的做法到底有什麼地方不同呢?”

楚雲風這兩個問題絕對是問到了最核心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他並沒有馬上追問平潭島的問題,反而將話題引向了做法上面。

李師傅點了點頭,心中暗歎這楚雲風不愧是有兩把刷子,一下就看出了這其中關鍵。

對於楚雲風的這個問題,李師傅斟酌了一下之後才說道:“其實這件事情涉及到了佛跳牆的傳承和做法。

佛跳牆這道菜發明於道光年間,這道菜品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州官錢局的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

席間有道叫做“福壽全”的菜、是用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鴿蛋等以慢火煨製成的。

周蓮吃後很滿意。回家後即命廚師鄭春發依法仿製在原菜基礎上,減少了肉類用量,又加入了多種海鮮,使成菜內容更加豐富,鮮美可口。

後來,鄭離開布政使衙門,到福州東街上開了一家“三友齋”菜館(今福州“聚春園“菜館的前身),在一次文人聚會的筵席上送上此菜。

文人們品後紛紛叫好,有人即席賦詩曰:“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這道菜就叫做“佛跳牆”。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乞丐發明的這道菜,這些乞丐拎著破瓦罐,每天到處要飯,把飯鋪裡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一起。

據說有一天,有一位飯鋪老闆出門,偶然聞到街頭有一縷奇香飄來,遁香而發現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一起。

這位老闆因此而得啟悟,回店以各種原料雜燴於一往,配之以酒,創造了佛跳牆。

不過這些都是傳說,具體的已經是不可考證了,但是流傳下來的佛跳牆的做法卻是有不少。

但是真正能夠將佛跳牆做到極致的並不多,這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熬製金湯,這有關金湯的熬製,其實最有發言權的就是十八羅漢的做法。

但是這種做法曾經一度失傳,並且被很多人所推崇。

所以這裡便要說到這佛跳牆的真正做法了,其實大體上是分為兩種,一種是清湯,另外一種便是金湯了。

別看金湯無論是聽起來還是看起來都比清湯的要高貴一些,可是在真正的做法上面,金湯的製作時間還沒有清湯的時間長。

但是二者的風味兒卻是各有不同,而且使用的食材也是有一些不同的。

就說清湯類的,最大的不同就是食材需要用到鱉裙、鴨胗、蟶子、火腿等等材料,不同的師傅所選用的食材都各有不同。

這上面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只是在一些最關鍵的主食材上面是相同的。

至於為什麼會失傳,這就跟這一派的堅持有關係了,不得不說有些傳承還是非常有操守的。”

李師傅說到這裡非常的感慨,拿起桌上的茶杯直接一口悶了,隨即搖了搖頭,看得出來心裡還是有些鬱悶的。

但是楚雲風和慕晴兩人則是開始狂喜了起來,心中不由得激動萬分,從李師傅的話中明顯透露出來了一個非常有用的資訊。

他哪裡是知道一點兒了,明明就是對這件事兒非常的熟悉,而且是有著確切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