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名評審員瑪麗是從希臘飛過來的,雖然距離也是比較遠,但是航班的時間非常好,而且是直達的航班。

雖然稍微比喬伊到達得晚一點兒,但是一住進酒店之後馬上就放下行李趕過來了。

跟喬伊不同的是,瑪麗雖然也是一名英國人,但是卻對蓉城非常熟悉,因為她來過了好幾次。

並且對於蓉城的辣味兒非常喜歡,而且對於辣度的承受能力比本地人都還要強上一些。

瑪麗雖然出生在英國,大學畢業之前一直都生活在那裡,但是畢業之後,因為受到了一本書的影響,所以便來到了華夏這個國家旅遊。

這本書叫做《魚翅與花椒》,它是由扶霞·鄧洛普著作的,書中記載了大量的華夏美食,特別是川菜的特色美食讓人著迷。

這位出生於英國牛津、畢業於劍橋大學文學院的女士把過去近20年的主要精力用來搞中國美食研究,她聲稱自己的官方身份就是中餐研究者。

扶霞生活在古典味道濃郁的倫敦,主要研究中國菜譜,在廚房裡搞中餐烹飪實驗,每年,她會來中國兩次,每次逗留一個月。

後來扶霞以作為研究課題,成功申請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獎學金到中國留學。放棄了留學生聚集的北京和上海,扶霞把目的地選在了蓉城。

心裡直奔魚香茄子、豆瓣醬紅燒魚、火爆腰花以及泛著香氣的花椒。

甚至是報了四川烹飪專科學校的三個月短訓班,成為了一名川菜學徒,當時可是成為了靚麗的風景線。

在90年代末的華夏,整個蓉城的外國人都能數得過來,學做川菜的扶霞像是個外星人一樣,吸引著華夏同學驚詫的目光。

經過20年的中餐研究,扶霞·鄧洛普在事實上比很多華夏年輕人都更瞭解中餐的主張。

這使得在閱讀扶霞作品以及與她交談時,會讓人對中餐產生一種親切而溫厚的陌生感。

一些中餐烹調理念也在改造扶霞的西餐,在烹飪豬肉和牛肉前,她會切一些蔥姜或倒一點料酒去腥。

而此時的英國人根本意識不到生肉的腥羶味,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扶霞做了什麼,但只會說這樣做出來更好吃。

而瑪麗就是在一起偶然的聚會中嚐到了扶霞用四川手法做出來的料理,讓她一下就喜歡上了這樣非常突出的味道。

從而接觸到了這本《魚翅與花椒》,從中看到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美食世界,開啟了自己的眼界。

所以在大三的時候,瑪麗就開始狂熱地學習中文,僅僅半年的時間,中文就已經說得很流利了,但是她還不滿足。

又花費了半年的時間,瑪麗將四川話也學會了,著實讓教她學習四川話的朋友驚歎不已。

大四這一年,如果不看人,只聽瑪麗說話,絕對會認為她是一個地道的國人,而且還是一個非常地道的四川人。

畢業之後,瑪麗來到了蓉城,立刻就被這裡的小吃給征服了。

完全不敢想象在這個星球之上,竟然還有這樣一個地方存在如此眾多的美妙小吃,忽然發現自己之前的20年光陰是不是白活了?

在倫敦的時候,雖然也是有唐人街的,雖然在那裡也是能夠買到華夏的鍋具、菜板、料酒和辣椒等等。

甚至還有扶霞書中所說的那個製作川菜靈魂的最正宗的豆瓣醬。

但是這裡最麻煩的事情就是,新鮮的蔬菜是最大的問題,倫敦的蔬菜可是沒有這麼新鮮,而且種類非常的少。

很多經典的川菜都是無法制作出來的,就算勉強做出來,這味道也是天差地別,因為廚師在這裡待的時間長了,做法和口味兒自然會偏重本地了。

扶霞告訴自己,這裡做出來的菜品其實味道上面都不是很正宗,想要吃到最正宗的味道,就需要自己前往華夏那個神秘的國度。

活了20年之後,味蕾被徹底開啟的瑪麗開始在蓉城瘋狂地找尋著當地的美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將整個蓉城吃了個遍。

在她的那個小本本上面,記載了大大小小的美食以及自己的體驗心得,隨後整理了一下,將它們發到了社交網路上面。

本以為自己已經是將蓉城的所有美食一網打盡了,當自己很開心地跟扶霞分享的時候,卻遭到了她的無情打擊。

扶霞說自己現在所嚐到的美食,還僅僅只是川菜最多三成的樣子,而真正經典和美味兒的菜品,自己根本就沒辦法接觸到。

這一下可是讓瑪麗無法淡定了,連忙追問了起來。

如果自己所品嚐的這裡“般”的美食還只是冰山一角的話,那麼真正的美食又該是何等的精緻和美味兒?

這簡直是無法想象了,難道自己在20年的時間裡面,吃就是垃圾食品嗎?

想想那些冷藏在超市裡面的熟肉,現在再讓自己吃的話,肯定是難以下嚥的。

可惜的是扶霞告訴自己那些精美的川菜現在是想吃也吃不到,因為很多都失傳了,而且價格非常的貴,也很少有人會做了。

失望的瑪麗又在華夏其它的城市去體驗美食了,一路下來,對於川菜給自己的味覺體驗感觸是最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