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把寺內晉一的指揮刀,還是讓張天海私自收藏了,用他的話來說,那就是——這是他收穫的第一把敵軍軍官的指揮刀,對他來說,有象徵性意義。

此時的一營已經是他張某人的一言堂了,去一營隨便問一個士兵,問服不服營長,那必須都是大拇指豎起,然後說一個字“服”的。

威信這玩意兒從來都是打出來的,而不是作威作福就能滋長出來的。

在戰鬥中,營長比起他們這群普通士兵更拼命,要知道,在這個時代這些當官兒的命可是要比他們大頭兵的命要值錢多了,當官的打起仗來比起他們這群大頭兵還要拼命,他們有什麼理由不服的?

“李三才。傳我軍令,全營集合。”張天海對身邊的李三才說道。

“是。”李三才也是個機靈鬼,聽到營長的命令後,立馬就去執行了。

張天海那雙被硝煙燻得微紅的眼睛環視著這滿目蒼夷的戰場,看著那些倒地弟兄的遺體,曾何幾時,他也麻木了,麻木得不再掉下眼淚,只是看著心裡總是一陣難受。

通往勝利的路,總是用人頭鋪墊出來的——一將功成萬骨枯!

燃燒的木塊升起的煙霧將周圍水泥建築的破碎樓房外表燻得漆黑,四周一片狼藉。

那周圍的一棟棟樓房此時已經是不見人影了,它們的外表上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徵:破破爛爛的,不是被炮彈轟爛了牆壁,就是被炸彈給炸爛了;那牆體上大多數都有這那坑坑窪窪的彈孔,有步槍子彈打的,也有機槍子彈打的,還有飛機列裝的機關炮打的。

散落的磚塊佔了不少街道的面積,給本來就不寬闊的街道更是障礙重重了,一包包麻袋裝著沙子的麻袋包構成的簡易防線橫亙在大路上,給人一種十分擁擠的感覺。

炮營的兵走的時候,還是專門讓前來支援的民眾幫忙清開一條道路才能推著炮離開了。

對,中國那極為落後的交通條件也是36年國民政府採購山炮時只採購75毫米口徑的山炮,而不是此時最為先進的105毫米口徑山炮或是榴彈炮。

沒錢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還找不到合適的交通工具來拉!

若要說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為何能用大口徑的火炮,只能說是道路建設好了許多,外加從老美那邊低價採購了卡車,這才勉強夠用的。

……

PS:又一章更新送上,還欠八章,待老夫慢慢還。

求推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