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安的弟弟孫少平,這一段時間,因為學校合併的原因,也一直在家。

工分還有磚廠的工資,他一點都沒落下。

不過人也累的夠嗆,打坯蓋房活見閻王,這可不是一句空話。

.

造磚坯的泥要求標準比較高,先把適用的土拉到打坯場上。

把土堆扒得中間低周圍高, 倒上水,浸泡上一晚上。

第二天和泥, 用三齒耙、鐵鍁反覆摻和,還要用腳踩。

等泥軟硬適中的時候,才能開始製作磚坯子。

製作坯子兩個人一組,一個人摔坯,一個人端鬥,兩個斗子輪流用。

脫坯打牆,活見閻王

不是身體強壯的,端不起來那幾十斤重的坯鬥來回跑。

而摔坯的一直蹲著,比端斗子的更不容易。

一個斗子可以造兩個磚坯,摔坯者先把預先準備好的沙子撒進鬥底。

這是為了讓泥和斗子不致粘連在一起,然後才是從泥堆上挖泥。

把挖下的泥塊團成需要的長方體,兩手捧起摔進斗子。

如果下面缺角,要按一按;上面不滿,需要填充。

越有經驗的,摔出來的效率就越高。

然後用鐵絲弓颳去多餘部分,摔坯的工序就完成了。

端斗子既是力氣活,也是技術活。

斗子和地面接觸要輕,推斗子要猛,提斗子要直,不然坯子會變形。

這樣脫出的磚坯子,不僅規矩,而且整齊排列、距離均勻。

坯子曬到適宜的程度,還要把它立起來,

十幾塊併到一起,用木板拍,使之造型規整。

然後再分開曬乾,碼成垛,等待時機裝進窯燒。

裝窯時用改裝過的板車,把磚瓦坯拉到窯旁。

人們排成一字長蛇陣,從原料處到窯內,流水線傳遞。

下半部透過下邊的門裝,上半部透過窯頂。

在窯內工作的是要懂技術的,要把原料擺放得疏密適當。

燒窯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這時候沒有儀器,一切全憑感覺。

火大會燒焦變形,火小會夾生,就成了廢品。

完美的成品,兩塊磚一碰,就會發出清脆的響聲。

這就是田福堂說的那種,響噹噹的好磚。

燒窯的火候是一門技術活,師傅們輕易不會外傳。

一個生產隊要是有個這樣的師傅,那他的工分就是別人的好幾倍。

這個師傅還會帶一個學徒,有點地方成為“貼火的”。

他的工分也比其他人要高不少,因為一旦開始燒窯,大約就需要一週左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