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他如胡質所言,將夏侯霸部遣去了巴山北道。

且在臨行之時,他還預先叮囑其與夏侯獻做好了追擊漢軍的準備。

理由是一旦司馬懿發起決戰,漢軍必然會想辦法分兵歸去;而自身自身這邊再攻破鄭璞的營寨,漢軍將會放棄東三郡遁入漢中。

夏侯霸神色如常的應下了。

但對王昶所言即將到來的勝利,心中卻是無有半分波瀾。

無他,不信耳!

王昶與胡質沒有對陣過鄭璞,並不知道其用兵之道,常常是“看似勝算愈大、實則危機越大”的逆轉。

鄭璞豈是能輕易被擊敗之人!

莫非,以往被鄭璞擊敗的雍涼各部將率,皆乃尸位素餐之徒不成?

但他也無法勸說什麼。

正值魏國發起大決戰之際,他不能以言亂軍心、喪己方銳氣。

況且,他即使好心提醒了王昶也未必能聽啊!

說不定還會遭人白眼呢!

唉,但願一切如他所言般順遂罷。

帶著心中的不安,夏侯霸督兵趕到了築水河谷與夏侯獻會合。

對於這個備受天子曹叡器重的本家族兄弟,他沒有忌諱什麼,徑直將心中所想皆和盤托出,且讓夏侯獻做好被漢軍追擊的準備。

對,不是追擊漢軍。

而是以防王昶那邊失策,他們二人要趕回去保南陽郡不失時,漢軍有可能的追擊。

參與過雍涼戰事的夏侯獻聞言,心有慼慼焉。

他同樣不看好王昶部的攻堅。

在他看來,王昶與胡質也好,他與夏侯霸亦罷,只要能將漢軍牽制在東三郡內,為關中決戰裨益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這場持續了一年有餘、三方皆傾力參與的戰役,真正的決勝點在關中!

在司馬懿督領的雍涼各部與雒陽中軍!

作為策應的他們,何必還要平添不確定的因素呢?

只不過,強攻是天子曹叡親自下令的,亦是魏軍的當務之急,他與夏侯霸一樣沒有諫言的餘地。

事實上,他們的預感很對。

王昶與胡質部在不計士卒死傷、不分晝夜強攻那一刻開始,就已然入鄭璞彀中矣!

不是他們無能,亦不是鄭璞神算。

而是因為他們並不知道,丞相讓蔣舒部趕來築水河谷戍守,乃是因為關興部計程車卒皆魏降卒,根本無法對陣魏軍!

出發點就錯了,後續的決策哪還能正確?

強攻不過是如他人所願罷了。

恰好此時,一個突如其來的變故,給所有魏軍兵將心中皆蒙上一層陰翳。

正值戰事步入焦灼時,一直坐鎮在宛城鼓舞人心的曹叡,不知為何竟御駕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