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現今已然矣!

何必還要在東三郡逗留呢?

讓士卒們歸去休整、養精蓄銳,節約糧秣為全據關中之戰綢繆不是更佳!

當然了,他們二人心有不解,但也不敢以此詢問於鄭璞。

戰事排程關乎將率權威,就連鹹有功績的劉林與蔣舒都不能質疑或過問,被長輩遣來積累行伍經驗、連軍職都無有的他們哪敢輕言。

是故,他們私下將此事當成了生活的調劑,每每入夜後無心睡眠時相互爭執為趣。

在無法說服彼此的情況下,二人還立下了賭誓,待戰後請鄭璞來定論他們各自猜測的優劣,輸者要為對方磨一個月的環首刀.......

只不過他們不知道的是,鄭璞已然知道他們各自的猜測了。

沒辦法,軍中素來簡陋。

三人的宿夜就隔了一層軍帳,因戰事僵局而心焦得夜不成寐的鄭璞,哪能聽不到他們的私語爭執。

一開始,鄭璞是抱著權當解乏聽著。

但隨著二人各持己見而深入分析,鄭璞的腦海中倏然閃過一道閃電,撕開了所有堵塞他思緒的陰翳。

他陡然發現,自身與丞相都當局者迷了!

在“漢軍等不起”的心態下、在對魏軍儘早出兵決戰的汲汲期盼之下,他與丞相都一味的想著如何加大籌碼讓司馬懿入局。

而忘卻了一點——

對全據關中的期盼,魏國比大漢更急切!

司馬懿同樣也很焦灼;雒陽曹叡比漢軍更期盼著決戰開啟!

蓋因這種一戰可定關中歸屬的機會,對兩國而言是不同的。

漢軍錯失了這次機會,只要魏延與吳班等部仍在關中,未來仍會有無數次機會發起決戰。

但對魏國而言,這樣的機會乃是可遇不可求!

一旦東三郡的戰事消弭了,出來伐吳的漢軍各部復歸關中了,魏國將再也不會遇上“漢軍半數兵力不在關中”的機會、再無發起決戰的契機!

亦不復有將漢軍驅逐出關中的軍心。

想想就知道了。

在漢軍兵力寡少的情況下,魏軍都不敢發起決戰,待漢軍悉數聚集在關中了,魏國將士對卻敵還能有多少信心?

恐會步入軍無戰心,坐看關中被漢軍步步蠶食殆盡罷!

因而,破開戰事僵局的做法很簡單:漢軍作勢從東三郡罷兵即可。

看巋然不動的司馬懿與坐鎮宛城好整以暇的曹叡,還能繼續坐視以眾擊寡的機會流失、不復有全據關中的機會否!

撕開了這層迷霧的鄭璞,當即便執筆給丞相做書信。

將此戰敵我緩急的分析細細錄於書,且還對應做出了部署的調整。

值得一提的是,他此番還學了魏延的先斬後奏,直接讓蔣舒與龐宏充當信使,督領八千餘將士往西城歸丞相節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