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此同時,歸來房陵郡駐軍的關興部,在忙碌護衛荊蠻各個部落遷徙入東三郡之餘,同樣多遣斥候打探荊北各郡縣的狀況。

且對先帝在荊南時故吏與豪右之家,皆讓細作偷偷傳去書信,聲稱他們如果背吳歸漢可一切過往不究且收封賞等。

亦是說,鄭璞是想給孫權傳遞一個資訊。

若是孫權不願意接受求和的附加條件、將荊南各郡歸還的話~

那麼,大漢便興兵來自取!

讓江東為了自身的安危,不得不來戰!

畢竟,孫權自身亦很清楚,這幾年喪兵太多的江東,已然無法確保那些荊南豪右思慕昭烈帝的舊日情義了。

而他也無法再經受,一場如同廖式據郡自立般的叛亂了!

於此,哪怕是江東君臣識破漢軍乃是在裝腔作勢,但也要聚兵復來戰。

不管是為了彰顯武力、威懾一些蠢蠢欲動的有心者;還是為了給江東朝野堅定信心,以實際行動來宣告江東仍有一戰之力、仍有保全荊州不失的能力。

再者,至少在這個時間上是魏國來求共力攻蜀,江東尚且可以藉助魏國的實力來抵禦巴蜀入侵。若是錯失的時機,江東獨自迎戰巴蜀,恐荊北將不復吳國所有。

時光奔流,不捨晝夜。

很快,已然是春耕結束的夏初四月。

才安寧了月餘時日的東三郡,再次迎來了鼓角爭鳴的烽火連綿。

戰事的焦點,仍是聚集在秦嶺南道的堵水河谷與巴山北道的荊山北端餘脈、仍是攻防之戰;唯有的不同,則是魏吳兩國宣告共盟同進退、併力來戰漢軍了。

或是說,連遭敗績的江東已然式微,且此番甘願與魏國共興兵的緣由乃是漢軍將伐荊南之故,已然休整了一歲有餘的魏國,沒必要與之共盟啊!

但若是從大局之上考慮,卻又發現此舉乃是必然。

對於魏國而言,當務之急乃是儘早將漢軍驅逐出關中、復隴東;而下一步戰略,則是奪回隴右與涼州,恢復先前魏文曹丕在位時的疆域。

在如此情況下,魏國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江東作為充當盟國,牽制漢軍與策應戰事。

況且,盟約本就是為了撕毀而締結的。

在這些年的三方博弈中,吳國朝秦暮楚亦不是一次了!

難道就不允許日後魏國有了絕對實力後,撕毀一次盟約不成?

而對於曹叡本人而言,則是他想給後繼之君留下“四海一”的機會。

十餘年的內憂外患、頻繁的喪兵失土等鬧心,令他心力憔悴,明明是正值壯年的年紀,身體的狀況卻是猶如到了艾服之年的虛弱。

他不想自身迎來蓋棺定論之時,被追贈一個恥辱的諡號。

是故,為了能迎來恢復舊日疆域的曙光,他不惜屈尊紆貴與偏安一隅的孫權同列。

至於魏國乃是抱著利用心理才與吳國共盟的做法,江東君臣皆心知肚明,但沒有人出言拒絕或者排斥。

畢竟,吳國亦有此念。

也同樣冀望著依靠魏國的牽制渡過時艱,為江東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

彼此相互利用罷了,無需介懷。

且江東的出兵,可以重在參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