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軍所列的陣型乃雁行陣。

一種中間防禦薄弱誘敵深入,以左右兩翼精銳將敵軍圍殲的陣型。

對,夏侯儒沒有令士卒列更適合防守的圓陣,而是很決絕的轉守為攻,意在殊死一搏。

看似頗令人費解。

蓋因此番魏延督萬餘人來攻,至今已然喪損了近三千將士,而得益於有營寨可依託的魏軍僅喪損千人, 雙方的兵力懸殊愈發明顯。

依常理而言,夏侯儒就應該穩紮穩打、且先採取守勢。

依仗兵力優勢,依託密集的陣型遏制漢軍的進攻,只需堅持陣腳不亂,兵力寡少的漢軍久攻不下自然會士氣萎靡,鬥志再無之下自會罷兵而去。

屆時,他便可以督軍追擊斬獲無數了。

何必急於一時呢?

且還是擺出虛中軍守備, 以旌旗金鼓與自身性命弄險誘敵的雁行陣!

但若是細細思量, 卻發現夏侯儒此舉亦在情理之中。

或說是他實屬無奈。

孫子有云:“兵非益多。”

古往今來, 兩軍鏖戰,以少勝多的事例數不勝數,人數並非是決定勝負的唯一天平。

論士卒戰力,魏軍與漢軍差異並非一星半點;而論士氣,近十年來雙方的戰事,魏國敗績無數,將士早就軍心浮動。

尤其是對面主將乃成名已久的魏延。

而且還是兵出時將營寨焚燬,挾破釜沉舟的決絕而來!

夏侯儒不能將勝負寄託在兵力優勢上。

最恰當的做法,乃是先以營寨後方是大河、軍無有退路的實際,激起士卒們背水一戰的勇氣,再趁此時機將兵力悉數押上,孤注一擲!

而不是採取守勢。

因為營寨被攻破已然令士卒們軍心動盪,若是龜縮防禦時再被漢軍撕開一處陣腳,將會引發全軍大潰!

“諸君,後乃大河,我等已無退路矣!”

待將士列陣完畢後, 夏侯儒拔劍奮聲大呼,以圖帥厲士卒銳氣, “進則生!退必敗,且死無葬地,皆作魚蝦之食!君等離桑梓千里赴戰,成敗在今朝!當死力之!破逆蜀、斬將奪旗,以功蔭妻子!”

效果亦很明顯。

待他話語甫一落下,魏軍士卒先是略作沉寂,旋即盡作慨然,異口同聲的大呼。

“戰!”

“死戰!”

喊殺如雷,鬥志昂揚。

但對於魏延而言,魏軍驟然爆發的聲勢,與秋後蟲豸的最後悲鳴無異。

對,在他心中,此戰已然塵埃落定了。

抑或者說,當營寨矮垣轟然倒塌的那一瞬間,漢軍便已經奠定了勝局。

因為傾斜戰事天平的的籌碼,現今還沒有顯出身影來。

“無前!”

伴著一聲很簡單進攻號角,身先士卒的魏延,率領著結魚麗陣的漢軍士卒猶如一支飽飲長風的箭矢,往魏軍軍陣洞穿而去。

一是絕境求生,一是士氣如虹。

兩軍都寸步不讓,一接觸便殺得難解難分、讓戰事陷入了白熱化。

谷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