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不可勝(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於夏侯儒部是否能遏制逆蜀魏延部,阻止漢軍突破至鸇陰城塞。
很容易推敲的結論。
此役魏國乃是以兵困鸇陰城塞,佔了戰場的先機,逼迫逆蜀不得不兵出來戰,令其損耗民力武力,不能安然的休養生息。
而逆蜀若想化解戰略被動的前提,乃是令鸇陰堅不可摧耳!
亦是說,只需逆蜀魏延部衝破夏侯儒的遏道攔截,長驅鸇陰城下,將糧秣輜重與士卒送入城內,便是戰略已然矣!
以鸇陰城塞之堅,若糧秣與士卒皆充足,魏軍無有一二歲的不計死傷、不分晝夜強攻,便無有破城的希望。
然而,魏國自春初便出兵了。
將士計程車氣又如何能再堅持一兩歲不墮?
從關中至河西的糧秣輜重轉運之苦,黎庶與軍士如何能再堅持一兩歲不鼎沸!
至於為何逆蜀並沒有一開始便集中兵力、悉數趕來救援鸇陰嘛......
亦很好理解。
若彼如此行事,魏軍的關中主力將出烏水河谷以逸待勞據之,再分兵走秦嶺穀道擾其後,令其首尾難相顧也!
是故,逆蜀這才多路進軍,分散魏國的兵力部署,將化解鸇陰之困的戰事,演變成為了魏延部與夏侯儒部的一戰而決。
將兵力寡少、地利被佔據等劣勢,最大程度消弱。
而都督司馬懿為何沒有早做準備嘛,非是他沒有洞悉逆蜀此意圖,而是實屬難為。
逆蜀分兵多路,乃是陽謀耳。
不管是否洞悉此意,司馬懿都必然要分兵往拒。
用兵之道,虛虛實實。
若司馬懿沒有分兵往據,如蜀相諸葛亮入關中的策應之舉,恐會變成了攻奪關中之戰!
因為關中對於逆蜀的意義,可對鸇陰城塞緊要多了。
且如今魏軍在河西的兵馬將近五萬了。
不管是糧秣轉運的後勤制約,還是對全域性的思慮,司馬懿安能再遣兵馬來河西?
最後,乃是司馬懿最初的戰略目的,已然達成了!逆蜀隴右、河西與漢中郡皆興兵來戰,已是損耗糧秣輜重無數了!
今驟然被逆蜀反制,乃戰場各逞其謀的必然也。
畢竟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博弈的雙方都無法讓戰事向著自己希望的方向演變。
唯有見機行事,以己之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耳!
而郭淮想強攻鄭璞營寨,就是“先為不可勝”的思慮。
在憂心夏侯儒部安危之下,他想著且先不計死傷的強攻數日,看有無破營的機會。
若有,自是無需再疑的傾力為之。
即使不能將“魏之大患”的疤璞陣斬於此,亦能逼迫遊蕩在不遠處的馬岱與姜維部,前去請魏延部來救!
如此,夏侯儒部之危將自解、鸇陰之困依舊。
但若是無有機會,那他便分兵。
以半數兵馬轉去鳴沙山遏道,杜絕逆蜀入賀蘭山以南侵擾屯田之地;其餘半數兵馬歸大河東岸與夏侯儒同御,以兵力優勢令魏延部無法解鸇陰之困。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