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自引大軍入五丈原搶收魏屯田之麥與佔據險要外,還以宗預督領三千士卒趕赴斜谷口落營,扼守日後退兵之途;令虎步監孟琰率六千餘虎步軍趕往斜水(武功水)匯入渭水的河口落營,為了防止魏軍從此處橫插而入,切斷斜谷口與五丈原的連通。

兵力部署呈三角共支、互為犄角之勢。

無論何處被襲,另外兩營皆可策應而戰。

且源於背靠秦嶺山脈的干係,三營皆沒有被困死的可能,算是最大程度上減少兵力不足的劣勢罷。

這樣的部署,漢魏雙方都不陌生。

先前漢中之戰時,先帝劉備的戰術就是依託著定軍山結寨相連,取以逸待勞之利。

不過,漢軍的兵力終究還是太少了。

此番僅率三萬將士入關中的丞相,無法再分出兵馬留守馬尾河口,遏制魏軍從綏陽小谷入褒斜谷佔據中間的小平地(今太白縣)、將漢軍歸路切斷的可能。

但丞相覺得,魏軍絕不會遣兵入綏陽小谷。

倒不是欺司馬懿無謀,連如此顯而易見的疏漏都看不到。

而是斷定他不敢。

因為此疏漏不僅是漢軍部署的破綻,亦是暗藏殺機的陷阱。

褒斜谷的南段一直在漢中郡的掌控之中,如若魏軍膽敢走綏陽小谷深入,那麼將會面臨丞相與吳懿南北夾擊的局面。

在平原作戰,魏軍的戰力尚且弱於漢軍。

彼司馬懿安敢遣兵入崎嶇的山谷之中,與最擅山地作戰的漢軍爭鋒?

他要是這樣排程,那才是真正的無謀!

自然,司馬懿並非無謀之輩。

督領大軍在後的他,沿路陸續得到斥候帶來的軍情,得悉漢軍的兵力部署後,途經馬尾河口時連稍作停留都不屑。

但行軍速度卻是放緩了些許。

已然趕至北原佈防的前部牛金遣人歸報,漢軍並沒有渡河搶奪屯田之麥的意圖,連搭建浮橋為鏖戰作準備都沒有。

這令他頗為不解。

難不成,彼蜀相諸葛亮轉軍來此地,僅是為了搶奪五丈原的少許屯田?

為了多在關中盤桓一月時日?

這樣的推斷,很快就被司馬懿從心中摒除。

他並不覺得丞相的意圖會簡單。

哪怕已經沒有更好的理由,去解釋漢軍為何採取守勢了。

因為五丈原距長安城約三百里,漢軍即使有心東去,亦無法做到隱蔽行軍。

其實,他已經大致猜中丞相的意圖了。

丞相轉軍五丈原最大的緣由,便是將魏國關中主力多拖延些時日,好讓河西的魏延部行事少些顧慮。

另一層心思乃順勢而為,趁機讓將士們熟悉一番關中的地形地理。

知己知彼嘛。

大漢遲早要發起復關中還於舊都之戰的,權當是提前綢繆了。

自然,若是魏軍來攻,丞相亦不會錯過試試司馬懿統御的機會。

對比先前的曹真而言,司馬懿似是更堅忍些,出任魏雍涼都督已兩歲有餘了,還不曾率軍與漢軍交鋒過!

丞相很期待與司馬懿正面鏖戰一次。

以漢軍的兵鋒之利,讓其日後不敢輕易開啟戰端,為大漢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

.....................................

【注1:如今褒斜谷北段是244國道、綏陽小谷是342國道。有興趣的可去憑弔丞相最後一次北伐的道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