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昔日涼州失綱時,連北地郡的羌胡部落都能奔赴千里在隴右圍困冀縣,何況享譽已久的西涼鐵騎呢?

明知如此,但卻還執意為之,非是司馬懿無奈之舉。

而是他故意為之!

在他心中並沒有冀望過,魏國能正面將鸇陰城塞攻破。

類似這種孤懸在外、唯有精銳士卒戍守的堅城,是不存在士氣崩潰、將士貪生怕死而降之事的。

無須質疑這點。

有漢以來四百年,這種事跡並不鮮見。

司馬懿對攻取鸇陰城塞的冀望,乃是將之困到糧秣耗盡,坐等不攻自破之時。

亦是說,他故意讓賀蘭山以南守備虛弱,乃是誘敵之計罷了。

蓋因他的戰略初衷一直沒有變過。

圍點打援、侵擾河西以及誘敵深入等,一切都是為了消耗逆蜀的戰爭底蘊。

戰事僵持也好、小負數次也罷,只要逆蜀兵馬勞頓頻繁、不得修生養息的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的勝利者就是魏國!

如今,蜀鄭璞將兵出,堪稱正中司馬懿的下懷。

以此些年涼州頻繁的戰事推算,逆蜀竟能有糧秣與輜重供應鄭璞再度出兵而來,不必多想他都能推斷出,涼州已然涸澤而漁矣!

若能將之擊潰,秦朗與郭淮等部便可長驅而入,令河西之地易幟矣!

故而,他此番的心情,猶如盛夏時節般炙熱。

不僅親自出來督促糧秣輜重的轉運事宜,還將一封書信轉去與郭淮。

書曰:

“逆蜀河西再增兵,伯濟已知矣。吾以為疤璞兵鋒所指,意在賀蘭山以南也。故而伯濟可留胡將軍困鸇陰,親領其餘兵馬轉去與驍騎將軍共力遏之。吾已別作書與秦元明,臨陣以汝為督,勿有掣肘之念。且烏桓突騎今在高平,吾分半數三千騎為汝後援。伯濟久在雍涼,多番與逆蜀攻伐,當知彼疤璞素以狡詐著稱,臨陣切莫掉以輕心。若可戰,便戰,無需吝惜將士戰損,若能死傷相當,亦乃我魏國得利也;不可戰,則與之對峙,彼逆蜀無有糧秣持久,待其糧盡而歸,亦乃我軍之勝也!”

對!

如鄭璞所料,司馬懿還是以烏桓突騎轉去支援了。

只不過僅是分出了半數三千騎,留在高平城的仍舊能與趙广部兵力相當。

這是最謹慎的做法,亦是一名合格督帥綢繆之心的使然。

司馬懿知道,疤璞兵出乃蜀丞相諸葛亮兵出之前兆也!

一者,逆蜀糧秣庫存與輜重不豐,既然已將河西涸澤而漁而增兵來救,隴右必然亦會傾力來戰。但求在陷入無有迴旋之地前,速戰速決。

如此情況下,他自然是要留半數烏桓突騎來遏制蜀趙广部,以防河西各部兵馬的糧道有失。

另一,則是他知漢魏雙方優劣所在。

論雙方士卒的戰力,昔日曹真的敗績就證明了魏國難在野戰中爭鋒。

他不想也不能重蹈覆轍。

是故,他唯有依仗著敵寡我眾的有利因素,來保障關中主力以逸待勞的優勢,讓此戰不會出現意外抑或被迫與逆蜀野戰的局面。

但事情會如他所願嗎?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