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罷歸(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真情實意的行了一記軍禮,旋即轉身大步離去。
而他的身影還未消失,另一側的句扶就急了。
身為在外征伐的督將,怎能不徵得丞相或天子首肯,便自作主張釋放敵軍將率呢?
不畏被他人以跋扈或恣睢等罪名攻訐嗎!
於通家之好的情誼下,句扶連忙大趨步至鄭璞身側,低聲道出了擔憂。
且還加了一句建議,“我知子瑾已釋之,不可出爾反爾,但若子瑾若不介意,我這就去尋張子產,讓他.....”
“不必了。”
只不過,他話語還沒說完就被鄭璞拒絕了。
只見鄭璞臉上的笑容頗為玩味,“非是不知孝興好意,只是釋了牽弘,於我國而乃利大於弊。且我稍後會作書與丞相,想必丞相亦會樂見其成。”
意在攻心?
令逆魏就此猜忌牽弘,誘發雍涼各部內部不和?
句扶隱有所悟。
就是有些不敢確鑿。
但也沒有再出聲詢問,既然鄭璞之鑿鑿的聲稱,丞相或朝廷皆不會對此問責,那便隨他去吧。諸如這種爾虞我詐的權謀,他不想費心思,也輪不到他費心思。
事實上,他委實不能操這樣的心。
蓋因他的猜測,與鄭璞此舉的思量沒有半點關聯。
正值漢魏雙方戰事焦灼的情況下,逆魏不管曹叡還是司馬懿都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問責牽弘而犯了誘發將士離心的低階錯誤。
不出意外的話,牽弘歸去後,應該是被遣去後方任職了。
如轉去幽州戍守邊郡,或往幷州歸田豫節制,抵禦在河套平原愈發壯大的南匈奴劉豹與鮮卑拓跋部。
而鄭璞釋放了他,乃是為天子劉禪造勢。
先帝劉備仁義之名四海傳頌,但年少即位的天子劉禪,並不為天下士庶所知。
是故,鄭璞覺得很有必要為天子劉禪揚名傳譽,讓人們都知道天子有先帝之風,同樣仁義無雙。
為了大漢入關中、還於舊都後,天下士庶更願意相信漢室將復興。
如昔王莽覆滅,更始帝入雒陽時,三輔吏士東迎,莫不笑之;但待他們目睹光武劉秀僚屬後,皆歡喜不自勝,甚至有老吏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漢官威儀”,於是有識有志者皆歸心,故後有復漢祚之事。
還於舊都,只是漢室不絕的象徵。
而迎來一位仁義的君主,才是天下洶洶數十年後士庶們的期盼。
小插曲之後,鄭璞部只在杜水源頭谷地歇了一夜,翌日便拔營歸去。王平部與西涼鐵騎復歸安定郡駐紮,而他則是帶著句扶與柳隱部歸陽城扼守。
丞相遣來的信使已經到了。
知道了逆魏秦朗正督近六萬大軍北上的他,當然不會繼續留在荒郊野嶺外。
更不會復有再戰之心。
不管怎麼說,他這一路偏師乃是策應的。
小打小鬧的勝了一場,只能為戰局錦上添花;真正可決勝負的,乃是在汧水河谷的丞相與魏延部。
&n..pppp('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