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如故(第2/2頁)
章節報錯
原本被六萬餘漢軍落營圍困的陽城野外,入目所及,半個人影都無。
這令魏國的戍守將士皆縱聲歡呼。
雖然他們早就被雒陽廟堂“妻子可還歸民籍”的詔令所鼓舞、不復以死生為念;且不知道為何漢軍突然撤圍了,以及日後是否會復來圍困;但被圍困了半年的壓抑倏然不復,終是能令人心生喜悅的。
但不是所有人都在歡呼。
守將王生就是例外。
戎馬二十餘載的他,在人才輩出的魏國不以將略著稱,但卻是雍涼各部之中最熟悉地形地理的人。
他並不覺得漢軍撤圍乃是好事。
相反,自歲初漢軍臨城卻沒有強行攻堅開始,他便對自身的處境有了覺悟。
陽城與戍守兵將的命運,已然不復自己掌控了。
是的,他倏然覺得魏國以精銳扼守陽城三地,乃是敗筆。
蓋因哪怕漢軍將陽城三地置之不理,越過陽城南下關中,他與周當以及王頎三部亦無法威脅到漢軍的後方。北上攻打蕭關或高平城,以他們的兵力不可成事;而漢軍趙广部騎兵在側戒備這,他們若出城擾漢軍糧道恐是送死行為。
唯一的作用,便是在雍涼都督司馬懿攻破漢軍,他們可攔截潰兵、擴大戰功。
只是,擊敗漢軍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生不費心思作期盼。
是故,當他讓士卒以繩索垂出城外,前去探知回城與番須口皆沒有被漢軍圍困後,便將此地的狀況一一錄於書,讓斥候送給司馬懿。漢軍雖然沿著汧水河谷南下雍縣、截斷北原西戍圍與陽城三地的聯絡了,但一些不能通行大軍的偏僻小路,還是可以潛行歸至的。
他並非要是請命,想與北原的魏軍前後夾擊漢軍。
而是將他們三部留在陽城已然形同雞肋的實情告知,讓司馬懿心中有數、更便於排程戰事。
比如,魏延部南下後,劍指隴東的鄭璞部便僅剩下不到兩萬人了!
更沒有人在他驅兵入隴東後,為他護衛後方了!
一直留在北原西戍圍的司馬懿,得王生的書信後,看罷即扔進了火盆中。
倒不是覺得王生的書信中,隱隱有質疑他排程不當的意思。
而是他覺得這是漢軍的誘敵之計。
《六韜》有云:“鷙鳥將擊,卑飛斂翼;勐獸將搏,弭耳俯伏。”
《孫子兵法》有云:“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此必乃逆蜀難為攻堅之事,故而示我以弱,圖誘王生等貪利棄城出戰也!
司馬懿心中如此斷。
況且,已然得悉淮南大捷訊息的他,才剛剛上表給雒陽曹叡,聲稱御蜀之策不可改,應當繼續堅持龜縮而守的戰術。
緣由是沒有了孫吳侵擾的魏國,在戰事對峙中更具優勢。
拼國力損耗嘛,逆蜀安能比擬魏國!
&n..pppp('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