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善如惡(第1/2頁)
章節報錯
“驅民之策?”
聞言,徐質略揚眉,自作思。
論個人勇武,他自信可勝過張特,但以謀略論他卻不如多矣。
故而,少時後,他便移步近了些低聲發問道, “子產之言,我弗能解,還請不吝詳言。”
“嘿,那是因子重兄不曾在蜀地之故。”
張特囅然而笑,亦壓低了聲音,“你我皆知,將軍並非殘暴之人,先前戮賊子柯吾及族眾築京觀,乃是彼罪有應得。以此推之,今將軍並非是要屠戮黎庶,而是欲令逆魏陷入昔日振威將軍劉季玉不能禁‘東州兵’之事也。”
言罷,亦不等徐質發問,他便細細解說了一番。
東州兵之事,乃是劉焉收從南陽、三輔逃難入益州的流民以為兵。
後,其子劉璋繼掌益州,因性情柔弱無威嚴,以致東州兵禍亂巴蜀舊民,最後竟是引發了舊部趙韙叛亂之事。
而鄭璞讓他們前去侵擾魏屬安定郡各縣,乃是想將城郭之外的黎庶與羌胡部落盡數驅逐入左馮翊,令逆魏關中後方爆發“新舊民”之亂。
且這種可能性很高。
昔董卓舊部為禍時關中便已然殘破,又遇大飢,黎庶早就所剩無幾。
如今在關中的黎庶,除了自發歸來鄉里的關中舊民外, 尚可分為三部分。
一乃是魏武曹操遷徙漢中、武都二郡之民;一乃隨著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投誠曹操被徙入關中的巴夷與賨民;最後便是曹叡從冀州遷徙而來的黎庶了。
在鄉黨宗族抱團的世理中,每一次新民與舊民的融合, 都難免爆發衝突。
正值漢魏各以大軍對峙之際,逆魏後方的徭役必然更沉重, 若是黎庶爆發了“新舊”之爭,那便是星火燎原之勢了。
是的,鄭璞所謀乃是想讓逆魏後方不穩、禍起蕭牆。
言至此,張特肅穆而言。
“子重兄,將軍將令乃是‘遇冥頑不靈者,殺伐不禁’。何為冥頑不靈者邪?我竊以為,乃是附逆魏的羌胡部落也。對不服王化且與我大漢為敵的胡虜部落殺伐不禁,何來不仁義之說?”
“而將軍尚謂你我‘酌情為之’,何為酌情也?我竊以為,乃是不可肆意殺戮漢家黎庶也!你我勒令士卒,只需將他們的廬舍與今歲耕種之糧焚燬,令他們在隴東溫飽不續,便是令他們自發往關中遷徙了。”
“且,對黎庶而言,將軍如此驅民乃是善舉。”
呃........
原本靜靜傾聽、頻頻頷首的徐質,待聽到張特最後一句時,不由再次面露疑惑。
攻殺附魏羌胡部落他可以理解,驅逐漢家黎庶亦能說得過去;但令百姓溫飽不續被迫遷徙竟稱作善舉,他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了。
世間哪有這種善舉!?
如此都能稱為善舉, 那惡行將如何定義?!
是故, 他忍不住發問道,“焚廬舍毀田畝,乃是禍亂黎庶也,驅民更是惡行也!我亦信將軍並非殘暴之人,實乃戰事使然耳。然而,子產何以善舉謂之?”
聞問,張特沒有當即作答,而是露出了一個笑容,反問道,“以兄之見,日後我軍至臨涇縣,彼逆魏胡遵或會獻城而降乎?”
當然不能!
彼逆魏胡遵乃司馬懿心腹部將,豈會獻城而降!
徐質在心中作答,微微搖頭。
而張特復問道,“那兄以為,以逆魏視黎庶如草芥之行,我軍兵臨城下時,彼胡遵是否會強令青壯守城?”
額~~
這次,徐質面有恍然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