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高平城後,司馬懿的部署乃是點式防禦。

整體可劃分為兩部分。

一者,自然是長安城北原的防禦。

如他留毌丘儉鎮守在長安城,分出一雜號將軍督兩千兵馬扼守子午谷出口,其餘兵馬則是沿著渭水分別駐守在武功縣與郿縣,成國渠南岸一線(史稱陽燧與西圍)。【注1】

這樣的做法,可以將褒斜谷入關中的兩個出口皆監視在眼皮底下, 以及將漢軍從五丈原渡河入北原的意圖遏止,順勢可策應著陳倉城。

只是這樣的防線很長。

為了不被漢軍集中兵力各個攻破,因而各個據點都屯聚了三五千將士。

亦讓司馬懿深感兵力的不足。

在扣除這些據點的守備後,他預留的機動兵力僅剩下了兩萬。

另一,則是山地丘陵居多的陽城一帶。

乃是分別甄選了陽城、汧縣回城與番須口作為戍守據點,呈現三角相互守望之勢。

因為這一帶乃是右扶風西北角,是遏制漢軍從蕭關道與關隴道入關中的必備防禦。【注2】

亦是陳倉城的北部屏障。

只要漢軍沒有將這三個城塞拔掉, 便無法被上方順著汧水而下兵臨陳倉城。

而陳倉城位於渭水北岸、汧水的西岸邊, 如若漢軍僅僅走大散關入關中,根本無法將陳倉城徹底圍困住。

但這樣的佈局亦不是沒有缺陷。

陽城距離陳倉城約莫四百餘(漢)裡,距司馬懿屯在西圍的、以後將軍牛金督領的兩萬機動兵力就更遠了!

幾乎是孤懸在北。

且駐守陽城三地因為堅壁清野、無法在城外屯田的干係,受限於糧秣的囤積而駐守兵馬僅有一萬二人。

首當其衝的陽城,乃以宿將王生的本部五千精銳扼守。

回城則是在荊州時便隸屬司馬懿的部將周當,以四千兵馬扼守;番須口乃是以偏將軍王頎的本部駐守。

亦是說,他們根本無法相互救援。

這就是司馬懿對鄭璞仍在河西武威郡按兵不動的忌憚所在。

若是彼疤璞督西涼鐵騎沿著汧水河谷南下,進擾汧渭之會,那麼成國渠一帶的屯田將會被戰火波及了。

哪怕天子曹叡已然將六千烏桓突騎轉來關中受他節制,亦無法令他安心。

逆蜀驍騎將軍趙广部的五千騎現今仍舊在高平城呢!

彼與疤璞的西涼鐵騎合兵,不管士氣還是兵力都遠勝烏桓突騎了。

更莫說疤璞尤善設伏。

在一馬平川的關中三輔,若無有騎兵遏制敵方侵擾糧道與賴以支撐持久作戰的屯田地,僅僅扼守城池是無法卻敵的。

是的,司馬懿沒有擔心胡遵扼守的安定郡東南各縣。

那一帶的羌胡部落很多,而胡家聲望頗隆,不管是逆蜀魏延部還是疤璞督兵前去,未兵臨城下就會被羌胡部落察覺、轉告給胡遵做好迎戰準備了。

彼無有奇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