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然主冀縣丞相別署事務的鄭璞,倒是有不同的見解。

他在丞相書信的末尾還添了一筆。

曰:“北伐以來,逆魏多敗績,必有求小勝而穩軍心之圖。若聞我軍兵進鳴沙山,彼或有貪功之念,亦乃我軍可破敵之機。如何取捨,伯約當自決之。”

亦是說,鄭璞根本不在乎稽塞朵曼投誠的真偽。

而是覺得軍出當求利。

不管彼真心來投抑或假意詐降,姜維都可以自行斟酌尋戰機,區別不過乃“裡應外合”或是“將計就計”而已。

事實上,河西諸將的心思皆與鄭璞如出一轍。

以張苞為最。

他在軍議之上,便覺得有雜胡甘願來投乃戰機所在。

不管彼是否乃詐降。

且還直抒己見,請命自己親率本部三千為前驅去迎,而姜維與徐質督兵在後為策應。

如若雜胡真心歸附,他便可長驅直入與逆魏纏鬥,為姜維的後續兵馬贏得攻佔鳴沙山防線一個立足點的契機。而若彼乃詐降,他便且戰且退,等候姜維督兵趕來接應歸去,不令將士死傷太眾。

這樣的建議算是中規中矩吧。

既不錯失戰機,亦沒有犯了貪功冒進的忌諱。

只不過,待逐尸利被屠戮的訊息傳來後,張苞便有些了急躁。

他覺得不能再遲疑下去,不然便是坐失戰機了。

因為魏將鄧艾既然屠戮了麾下雜胡部落,亦是側面證明了逆魏內部不穩因素多矣!

如已作書投誠的稽塞朵曼。

若他乃真心求附漢,而漢軍卻見逐尸利被屠戮而無有動作,必然會心生失望,覺得大漢沒有庇護他部落的實力,進而轉為一心為逆魏死力了!諸如其他羌胡部落亦如此,終將屈服於逆魏的屠刀之下,日後與漢軍死戰到底。

對於張苞的思慮,姜維最初沒有異議。

但如今卻有了些不同見解。

他心中倏然有了疑問:張苞與其他將率的心切求戰,是否乃魏國所期待的效果?

是的,曾為魏軍將率的一員,他知道魏國在軍爭籌劃中,常常為了求勝而不擇手段。若是屠戮兩百餘騎卒而達成誘敵深入的戰術,彼等絕不會遲疑半分。

更莫說這兩百餘騎卒乃是隻言利益、不知禮儀與忠貞的雜胡部落。

戮之設謀,在魏國將率的眼中,乃是讓雜胡部落“死得其所”罷了。

絲毫沒有心有不安之說。

且逆魏如今,乃是屠戮逐尸利而存稽塞朵曼。

此舉非但不能令姜維確信彼等來投之誠,反而覺得更類似於欲蓋彌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