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坐等(第2/3頁)
章節報錯
名門望族出身的司馬懿,在得到曹叡授予的開府之權後,便以辟命微末之人為僚佐與擢拔寒門著稱。
同樣耳聞過李簡刺鄭的他, 當即便令人將之引來相見。
之所以如此急切, 乃是他急需知道河西走廊落入巴蜀手中後,羌胡部落與豪右以及黎庶的反應,以便日後對戰時能更好的排程。
這樣的打算,看似有些匪夷所思。
但這便是司馬懿的行事風格。
他一直篤定有些答案是藏在枝節末梢中的,亦覺得一名合格的統帥必然是見微知著的。
事實上,他委實得到了想要的資訊。
如當從李簡口中知道,巴蜀勒令豪右出資在河西各郡縣興建學宮與蒙學,他便知道只需三五年之功,士庶們便對隸屬易幟無有掛懷了。
如知道河西各郡縣以減免賦稅的代價、以結社自保的口號推行“弓箭社”時,他便知道巴蜀乃是在藏兵於民,日後魏國都無法以騎兵侵擾河西了。而且,巴蜀日後兵犯關中時亦無需留太多兵馬鎮守後方、可傾力來戰了。
如絲路利益的分配。
當知曉巴蜀將蜀錦茶葉等絲路物資,用與羌胡部落以及豪右交換戰馬牛羊且通行關隘費用極低,而並非是官府組建商隊逐利後,他便知道巴蜀很快就能籌齊建立騎兵的戰馬,以及不乏騎卒應募了。
分利於民,可得共赴國難之心嘛。
問話尚且涉及了賦稅比例、徭役次數、各郡縣政令是否公平清簡,以及太守縣令等僚佐的生活起居是否奢靡等等。
被問的李簡毫無保留,一一詳細作答。
亦令司馬懿每一次聽罷沉默的時間愈發持久。
甚至一度懷疑李簡所答不實,乃在故意欺罔視聽。
自然,這個念頭僅是一閃即逝。
甫一召見李簡時,他便隱晦的試探過李簡離桑梓赴中原的目的了。
如問及李簡為何行刺鄭璞時,彼答曰:“受人恩惠,當有報之。義之所在,死生無念。”
如問及李簡為何選擇赴中原遊歷時,彼答曰:“簡有刺漢將之舉,雖鄭子瑾釋之,然終不可免罪,留在桑梓不過是拖累宗族親友耳。若簡隻身遠離,宗族後進若有成才者,或可忝為僚佐,揚門楣之聲矣。”
最重要的是,司馬懿還以言謂李簡,意將他闢入大將軍府為僚佐。
但李簡不假思索的回絕了。
曰:
“凡人材有長短,不可強成也。簡不過一儒生,既無經國之略,亦無安邦之勇,此生無有仕官之念,願奉先賢之言、考先儒經訓,以詩書為樂,以德行自守。若辭世之前,能博眾家之長注經義,為後人留一言半語,便是不負生平矣。”
這樣的回答,讓司馬懿無法將李簡定為逐利之徒。
天下紛擾數十年,令大多世人變得汲汲營營。
如這種入大將軍府的機會,乃是可遇不可求的,亦是許多人無法拒絕的。
但李簡回絕了,亦意味著彼要麼所謀極大,要麼果真如那些安貧樂道的隱士般,選擇在紛擾的世俗中獨善其身。
是哪一種呢?
司馬懿無法驟然下定義。
是故,他便選擇從其願,讓官府給予了李簡通行的文書,遣人暗中觀其言行,等不斷流逝的時間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