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與劉豹有深仇的鮮卑拓跋部,乃是他日後可依仗的盟友。

自然,如若能將拓跋部併吞了更佳。

但拓跋部依舊有著萬餘落,大致與南匈奴右部旗鼓相當,劉誥升爰沒有併吞的實力。

同理,魏國也是他的助力。

有了去卑安撫南匈奴各部不為魏國生亂的先例在,魏國雒陽廟堂更願意扶持他成為第二個去卑,而不是佔了名義的劉豹。

是故,為了自身的雄心,即使鮮卑拓跋部消極應戰,劉誥升爰亦要對漢軍用兵,讓魏國覺得扶持他部落強盛乃是有裨時局的。

湊巧的是,漢軍的排程如他所願。

不知何緣由,彼漢軍不悉數蜷縮在居延城池內,竟還別遣了兩百士卒在前哨烽燧內戍守!自動陷入了死地!

委實是死地。

坐落在半山腰的烽燧雖然易守難攻,但在危險來臨之際無法退去。

恰好,劉誥升爰尤喜兵事,在雒陽為質時,無論對達官貴人還是遊俠鄙夫都能折節求教,故而也對攻陷這種半山烽燧很有自信。

居延澤一帶的矮丘,因為常年受風沙侵蝕的干係,山體岩石大多裸露與外。

滴水成冰的時節,粘稠的鮮血一樣可以化作最好的粘合劑。

劉誥升爰以生取羊腿粘在岩石之上作為攀梯,乃從族眾中挑選了數十善於攀爬的勇士,從側面攀上了烽燧的後方山峰。

在劉誥升爰遣族眾正面進攻吸引烽燧漢軍的注意力時,烽燧後方的部落勇士便驟然發難,潛行至漢軍囤積糧秣與薪柴之處縱火。

冬春時節,天乾物燥。

很快,滾滾濃煙便沖天而起,火勢之猛令漢軍士卒根本來不及反應。

亦讓執意出城來前哨烽燧的軍司馬當即面如死灰:糧秣與薪柴被焚燬,意味著兩百將士都要迎來餓死凍斃的結局。

且他知道,居延城是不會來救援的。

未出城之時,意見不合的李球與傅僉便多次以“出來扼守前哨烽燧將陷入孤立無援”為理由,勸阻他督將士出城之意。

那時,他信誓旦旦聲稱戍守無憂,無須城內兵馬來救。

所以他的選擇無非兩個。

要麼恥辱的請降,要麼決絕的殺出一條血路歸去。

與他出來扼守的漢軍將士都選擇了第二個。

因為他們之所以出來,不是與軍司馬一樣帶著以功績鞏固權勢之念,而是確確實實抱著護衛家小免遭胡虜的擄掠之禍、梟懸之誅。

若是畏死,便不會出城了。

只不過,有時候即使擁有了決死的勇氣,但未必就有殺敵的機會。

劉誥升爰早就意料到了漢軍將要突圍。

仗著兵力優勢乃多設絆馬索、多掘陷坑等方式,讓百餘漢軍將士連廝殺的機會都沒有,便淪為了俘虜。

或許說,陣斬與俘虜合計兩百人,在如今的漢魏戰事中不足掛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