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前孫權與陸遜共論時,曾隱晦的許下諾言:如若能將淮右奪下,便皆劃分給吳地各大世家豪門!

這也是他們盡心盡力的緣由。

然而,僅是一場戰事下來,便再度暴露了大小世家利益不一致的端倪。

私兵部曲極多、豪巨如吳四姓,自是不在意此些部曲喪損的。

因為在戰事功成之後,他們得到的回報要遠遠高於如今損失的。

但一些中等世家卻是不然。

他們家族畜養的徒附雖然也不少,但各地的田畝、莊園與海鹽場的佔據了大量的勞力,可拿出征伐的私兵有限。

多不過三四千,少的甚至僅千餘人。

如若喪損至三四成,便是上了家族的底蘊,他們斷然不會允許如此事情發生的。

畢竟,現今的利益都保持不了,又何必去冀望空口承諾的利益呢?

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

再者,江東各地的豪族,習慣了同氣連枝。

有一家心生退意、心存儲存實力之念了,其他人亦會有樣學樣,甚至會暗中串合異口同聲的反駁繼續再戰!

亦莫要責備他們目光短淺。

他們家族能有今日武斷鄉曲的實力,便是世世代代一直秉持如此“目光短淺”的偏安保守之念,方日漸積累而成的。

對此,陸遜與全琮等人很是無奈。

他們既想著趁孫權的許諾而擴張家族勢力,但又不想汲汲逼迫其他小世家共力,以免被他們群起聯合抵制,進而自絕於鄉梓。

正中而坐的孫權,因為方才大宴群臣而服天子冠冕束帶,故而神情皆被遮住了,令人看不清他神態如何。

不過,依以往權衡之術推斷,他對如今狀況是瞭然於胸的。

他終究已統御江東三十餘載了,安能對治下臣僚的所慮所求無知覺?

抑或者說,在他心中早就不復期待,麾下臣僚能齊心戮力、不計宗族以及自身榮辱的為孫氏基業死不旋踵了.........

好一會兒的死寂。

一直微垂頭捋胡的孫權,目光落在了案几上煮得發白的、早就冷透了的肥美羊肉,心中無由頭的泛起一陣膩味。

不知是對冷肉難入口的噁心,還是心冷了的悲涼。

或是兩者皆有之罷。

“昨日,丹陽太守諸葛元遜有表來。”

帶著覺悟,他率先開了口,努力的將聲音變得激昂,“上表聲稱,他已然令近十餘萬山越蠻夷出深谷山澤,今已皆編入戶籍矣!依一戶出一丁為卒之例,可得四萬大軍!元遜自請督領一萬,餘者由朝廷排程。朕已準了。且以此地戰事急切,作書讓太子遣人沿路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