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無獨有偶。

在右扶風陳倉城的魏國雍涼都督司馬懿,也在思慮著麾下將率的權衡事宜。

關中精騎喪亡過半,後將軍費曜在責難逃,而身為都督的他亦責無旁貸的上表雒陽請罪,以及對鳴沙山各部的主官調整。

事實上,也沒有什麼好調整的。

徵北將軍夏侯儒已然在丁奚城一帶駐紮,以資歷與身份而言,徑直讓胡遵、鄧艾與徐蓋等人聽令於他便是。

但司馬懿思來想去,還是打算將郭淮調過去。

因為先前還堅持著“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他,如今改弦易轍,已然放棄今歲圍困鸇陰城塞、逼迫漢軍來戰的作戰意圖了。

倒不是朝令夕改。

而是隨著騎兵的喪損,導致他原先的戰略目的已然無法實現。

在他的籌畫裡,圍困鸇陰城塞是為了圍點打援,逼迫漢軍不得不來爭。讓漢軍無法安然的修生養息,持續消耗巴蜀的戰爭底蘊、積貧積弱,最終被魏國以強大的國力擊潰。

而要想讓戰事持續,就必須有兩個策應的基礎。

一者,乃是兵力的牽制。

如關中主力必須悉數在關中,威逼漢軍隴右與漢中的駐守兵馬不敢擅離。

尚有南匈奴左右部與鮮卑拓跋部要能頻頻擾河西各郡縣,讓漢軍在河西的駐守兵馬不能全數出動,以此來保障夏侯儒部的兵力不會腹背守敵。

另一,則是關中精騎要能與夏侯儒部呈互為犄角之勢。

唯有擁有強大機動力的騎兵遊弋在側,漢軍前來救援鸇陰城塞時方會擔憂糧道的安危,亦不敢全力進攻夏侯儒部。

試想,此兩個先決條件皆達成時,夏侯儒部至鸇陰城塞後高壘深溝困之,坐等漢軍來救援。如若逆蜀以隴右兵馬前來,郭淮部便逼近祖厲城斷其糧道;而如若逆蜀以河西兵馬來救,關中精騎便突入武威郡抑或金城郡,令其不得不回援!如此,便是將戰局的主動權牢牢抓在手中,令逆蜀投鼠忌器、進退維谷。

但現今關中精騎已然無法再戰,讓逆蜀河西兵馬可以長驅來救,僅僅以夏侯儒部又如何能安然的困城塞呢?

說不定會被城內外並立夾擊慘敗而歸了!

畢竟,在先前的戰事中,夏侯儒在對戰逆蜀時委實連遭敗績.........

且司馬懿對南匈奴左右部與拓跋鮮卑部並不抱有多少希望。

他們附庸魏國而戰,乃是魏國的五千餘關中精騎擁有千里奔襲、將他們部落一舉屠戮殆盡的威懾力!

如今,關中精騎喪損大半,安能指望他們將逆蜀在河西的駐守牽制住?

先機已失、籌畫難全。

司馬懿覺得與其勉強為之,還不如繼續讓夏侯儒部藏匿著,以待他日時機成熟再戰。

故而,他想將郭淮轉去鳴沙山督事,不令漢軍發覺異樣。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剛歸去雒陽沒多久的天子曹叡,竟一改先前的主張,打算繼續推行此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