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無盧水(石羊河),便無有武威郡。

在黃沙密佈、氣候乾旱的河西走廊,依水而居方能繁衍生息。

從祁連山脈蜿蜒而下的諸多支流匯為盧水,奔突向北,沿途衝擊出的積扇綠洲,便是姑臧、揟次、鸞鳥、撲環、宣威等近十個縣的所在地。

但盧水向北四百餘(漢)裡匯成休屠澤、滋養出類似長廊的構造,也成為了武威郡烽火難熄的主要緣由之一。

生存在漠北、習慣驅趕牛羊作戰的遊牧民族,依仗著盧水這條水草長廊的戰略補給,極容易跨越大漠來犯河西走廊。

自前漢設武威郡伊始,如此之事便不曾有絕。

而對於如今而言,乃是自靈帝時涼州不復朝廷所有後,自宣威縣(今民勤縣)以北,皆淪為羌胡部落與馬賊的樂土。

鄭璞的扈從、充當姜維軍嚮導的離唐芒,昔日在河西為寇時,十數年未被官府剿滅賴以藏身之地,就在宣威縣的地界。但不是在宣威之北,而是宣威城的西側約八十餘里外,龍首山與焉支山東側餘脈的山坳中,幾乎是跨入張掖郡的地界了。

以兩郡交界的管轄不明與躲在宣威駐軍肘腋之內的“燈下黑”,令官府不曾察覺。

姜維入武威郡後,連續襲擊了十餘家羌胡或豪右後,人馬皆疲。

且那時張掖太守倉慈勒兵陳於焉支走廊,楊阜召集各縣守備與發動豪右以及羌胡大酋的私兵,試圖來圍困,故而姜維便躲進了此地山坳內休整。

一切訊息,皆由盧水胡暗中送來。

這便是他領軍來與鄭璞等人匯合較晚的緣由之一。

另一緣由,乃是他剛出山坳時,依著河西多騎需提防的行軍謹慎,多派遣斥候探悉四周情況。

是故,一斥候歸來稟報後,他便引軍北去了一日。

因為訊息令他鬚髮皆張——宣威縣,竟被屠戮了!!

當時,甫一聽聞,姜維不敢置信。

他領軍遁入此山坳時,宣威縣城牆上還立著魏國的旌旗,亦意味著有軍士在城內駐守,如何有被屠戮的可能?!

且在前漢時期,居於防禦匈奴的需要,漢武帝才以姑臧縣為後盾建立宣威縣的。

宣威,顧名思義,取自宣大漢之兵威也!

城池之築,不可謂不堅固。

哪怕如今屬魏國後河西民生凋敝、官府無力承擔城牆維護,但以城內戍守不曾少於八百的兵力,再發動青壯共禦敵,安能悄無聲息的被舉城戮之!?

莫非,乃是宣威城逆魏守將得悉,河西聯軍在令居塞被我大漢大破,自忖無法固守城池,故而監守自盜,糾集麾下士卒殺戮黎庶、劫掠輜財糧秣,往休屠澤遁去為寇乎!

姜維憤慨難當,督軍往顧,便又改變心中所斷。

被屠的宣威城池,屍臭盈天,哪怕是連續數日的鵝毛大雪都無法遮掩,漢軍行至三里外便嗅到了。

且引來了無數的西北狼群前來啃食。

只只肚圓、體態臃腫且不畏人,在漢騎魚貫而來時,竟呲牙低吼護食。

亦令姜維大怒。

親率親衛驅前開弓射殺了數匹,方令眾多狼群驚懼退去。

待靠近洞開的城門,便發現偌大的城池,竟幾無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