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置俘(第2/2頁)
章節報錯
領本部看押俘虜、得士卒傳報的王平匆忙出迎,執手行禮。
“嗯。”
費禕含笑回禮,還謙言了句,“我心切,故來的早,倒是擾王將軍用早膳了。”
而與王平並肩作戰的鄭璞,就沒那麼客套了。
徑自步前,把王平小臂笑謂之,“不知子均軍中朝食備好了否?我可是飢腸轆轆,一路疾行來求食的!”
“呵呵~~~”
聞言,王平暢懷而笑,頻頻頷首道,“若長史、護軍不以我軍中朝食鄙,吃食自是管夠的。”
言罷便側身讓道,伸手虛引,“二位,請。”
“請。”
僅有稻飯、醬菜湯的朝食,少時便罷。
費禕尋來兩名帳下文吏,往單獨收押豪右與羌胡部落首領的別營而去。
而鄭璞則是在軍營內閒庭信步,看王平督促士卒給俘虜分配朝食,偶爾還隨意拉一個看守計程車卒問及昨夜俘虜們的狀況。
這源於他們二人對收編俘虜的意見不同。
依鄭璞之見,乃是將那些被俘虜的豪右與羌胡部落首領皆押歸漢中定居,最大程度讓河西之地吏治清明,杜絕持強侵弱之事發生,更利於長治久安。而這些人家中積財存糧,會被當作軍輜抑或朝廷安撫貧民佃戶的資財;他們的田畝牧場,則是要被朝廷當成對巴蜀豪族此些年鼎立支援北伐的嘉獎。
如此一來,而他們私兵與徒附失去效命物件後,被朝廷推行編籍錄戶、授予田畝等善政,就會心甘情願為大漢戍守邊郡。
至於此些豪右及羌胡首領,是否會因為權勢消融而心有不滿或反抗嘛.......
不在鄭璞的考慮之內。
在他心中,不誅殺他們便是仁義了!
大漢從不濫殺無辜,但對從叛者亦豈有姑息之說?
但費禕則是持有不同意見。
他以逆魏在關中推行休生養息、蓄力來奪隴右為由,覺得河西走廊若能早一日安定,便會讓大漢多一分戰爭底蘊,故而想效仿昔日丞相討平南中叛亂後,安撫南人大族與蠻夷部落耆老宗長的做法。
乃是挑選出寡有劣跡、家聲尚可的豪右放歸去,宣告大漢的仁義;以他們祖祖輩輩根植在河西所積累的聲望,協助朝廷安撫郡縣士庶儘早歸心。
亦無需擔憂他們會再度反叛。
戰敗者被釋歸去,自然要出家財助軍輜以示其感恩戴德的。
且待益州豪族分戶來河西落戶,再加上官府以《蜀科》制衡,那些豪右日後也不會再有恣睢跋扈的實力。
抑或說,二人意見相左乃性情使然,並沒有高下之分。
鄭璞以性情固執著稱,行事素來不以自身羽毛為念,故而想趁此大捷之際,將那些豪右與羌胡首領連根拔除。而費禕寬濟而博愛,兼久任事中樞,故而心懷“治國如烹小鮮”之念,萬事皆思全求穩、徐徐而圖。
對此,鄭璞不復爭之。
畢竟費禕方是丞相意屬的主事涼州之人。
不過,很快的,費禕便面色不善從俘虜別營大步而出。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