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難拔(第1/2頁)
章節報錯
令居塞。
寒風瑟瑟,旌旗獵獵。
伴著橐橐的腳步聲,扼守在此地的關興部士卒們正在有條不紊的換防,順便填補消耗的箭弩矢以及修繕被破壞的鹿砦寨柵。
魏國河西聯軍至此地已有十餘日了,也嘗試著對營寨發起了四五次攻堅。
都是試探性的。
每次投入的兵力僅兩三校,選擇進攻的方向也都不一樣,且攻勢萎靡。
那些服飾不一、從髮型便可辨認出羌胡比漢家子更眾的魏軍,臨陣之時,皆手持大櫓厚盾擺出嚴密陣型緩緩而來,強忍著漢軍弩箭的壓制逼近了外圍鹿砦,胡亂劈砍或拔除幾根尖木便退了回去。
進攻之時,後方督陣魏軍沒有以弓箭攢射掩護,先登將士也沒有肩抗長梯、手夾橫板等攀爬寨欄之物。
如此作為,猶如僅是為了消耗漢軍弩箭一般。
但一直密切關注戰場的關興知道,魏軍看似兒戲的行為是謹慎的體現。
他們在破壞外圍鹿砦之時,也在尋找著漢軍營寨防禦的薄弱之處——誓死攻堅時,讓精銳將士進攻的地方。
然而,關興卻覺得魏軍多此一舉。
他的營寨乃是背靠著令居塞殘餘的斷垣、東臨烏亭逆水,呈半弧狀而落,受攻之處唯有北與西。且營寨不大,魏軍即使全力以赴,每次投入戰場的兵力也不過三四千。
如此,又何苦多番試探?
難不成,彼河西聯軍有數萬之眾,竟連三四千精銳都挑選不出來?
無獨有偶,暫領和西聯軍升城督的龐會,也覺得沒有必要再試探,而是不計死傷的晝夜攻之才對。
並非是因父輩血仇而喪失了理智,而是出於全域性的考慮。
蓋因大軍至令居塞後,彼逆蜀主將魏延所督領的主力一直在枝陽縣,僅是派遣了馬岱部歸來策應。
且還不是全部的西涼鐵騎。
暫代騎督的柯吾在數次與馬岱部小規模的衝突中,已然探悉到隨馬岱歸來令居塞的僅有兩千騎左右。先前督騎的龐會知道,即使馬岱僅是以兩千西涼鐵騎前來,以河西騎卒的精銳程度也無法滅殺。
但牽制住,令其不能靠近關興部的營寨。
亦是說,河西聯軍當今之計,應是當斷則斷!
在逆蜀魏延沒有變動排程之前以眾擊寡,先行將此地的關興部拔之,隨後便可以騎兵長驅南下威逼魏延後方,解金城郡之困。
不然,待漢軍再調撥一部兵馬前來落營,與關興部形成掎角之勢,河西聯軍再想有作為,恐難矣!
但此建議,卻被賈栩否決了。
同樣,他理由很充分。
河西聯軍看似聲勢浩大,但來源太雜且成軍時間太短,號令難以言行禁止。
最令人擔憂的,乃是甲冑不全。
三萬之眾,披甲率不足兩成,且皆是皮甲居多;唯有各將率、豪右及羌胡部落首領的親衛方身披鐵甲。
且不說這些私兵親衛,賈栩無法強令聚集。
就算彼此同仇敵愾、不分彼此死力而戰了,亦不過僅僅八百餘人。
而關興部則是不同。
在先前數次試探攻堅之時,他也親自臨陣觀戰,那臨時安扎的漢軍營寨雖不算堅固,但士卒皆披甲、軍械精良,強弩極多!
就連那十矢俱發、可射殺戰馬的巨大“元戎弩”,都聳立著四十座。
再者,久經戰事的賈栩還發現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