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白晝很短。

兩軍朝食後追逐行軍了十餘里,再歷經了近兩個時辰的鏖戰,天色已然昏暗了下來。

想將山河盡染白的雪花依舊鍥而不捨飄灑著,讓人們視野變得更加侷限。

漢魏雙方都沒有夜戰的準備,如若在半個時辰之內,彼此都無法奠定勝局,今日的戰事便會迎來落幕了。

是故,諸葛丞相將中軍半數兵力,都傾往了魏軍左翼,冀望將從側翼擊潰魏軍的防線。

而魏大司馬曹真也因為丞相的排程,終於將最後的兵力壓上了。

他不想錯過如此機會。

任何一名合格的統帥,都不會罔顧敵方中軍大纛守備薄弱的機會。

雖然不知道以謹小慎微著稱的諸葛丞相,今日作戰為何如此大膽,但曹真已然不想去揣測背後的意圖。

戰機稍縱即逝。

如若他再繼續等、繼續猶豫,等丞相車駕也轉到左翼,他就沒有機會了。

或許,此是逆蜀諸葛亮的無奈之舉吧。

畢竟漢軍出了河谷,便是棄了地利優勢。如若無法擊潰他所督領的追兵,將會迎來被前後夾擊的命運。且每拖延一日,都是讓危險多積累一分。

曹真用這個理由說服了自己。

自身領著金石鼓吹及中軍大纛往左翼靠攏,鼓勵士氣之餘,還將最後的五千精銳與千餘親衛部曲,直接往漢軍的大纛突去。冀望著這六千精銳,在左翼戰線瓦解引發全軍崩潰之前,將漢軍大纛奪了!

抑或者是,他選擇了兩敗俱傷的方式。

確保在己方大纛被斫倒之時,漢軍的大纛也同樣跌落塵埃。

只要能將漢軍的主力打殘,在此地的兩敗俱傷也好、慘敗而歸也罷,對魏國的全域性而言就是勝了。

因為魏國有足夠的底蘊。

而逆蜀沒有!

無需擔心若是戰敗後,他能否脫身的問題。

天色將夜,彼諸葛亮有兩千羌騎,也無法在風雪交加中準確找到他。

而且在三日前,在領軍銜尾躡足而之時,他還遣人去了祖歷縣,再度從夏侯儒麾下調遣來一萬兵馬來助戰。

算算時間,距離此地應該有一日的路程。

屆時,他可以仰仗著後續的一萬兵馬,收攏敗兵潰卒再度銜尾追擊,趕上與費曜、魏平等部夾擊漢軍的時機。

不需要擔憂再從祖歷調兵後,逆蜀魏延會昂揚。

夏侯儒仍舊坐擁兩萬餘將士。

這點兵力無法再圍困祖歷城池,但轉為扼守己方營寨,彼魏延也無法攻破。

退一步而言,若是事皆不遂他所願,後軍接應救援趕不上被漢軍的追擊,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他戰死於此。

戰死,亦了無遺憾。

戎馬一生,得馬革裹屍,乃幸事也!

反正他不復壯年,小疾不斷,已命不久矣。

更莫說是在見證巴蜀從此一蹶不振的戰事裡戰死,何其榮焉!

所以他很決絕。

但諸葛丞相的反應,比他更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