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又要進入枯水季,作為策應的他們二人,也應該撤回來。

免得被魏國從淮南那邊調遣的騎兵,火速包抄,斷了後路。

然而,陸遜收到信後,即不回信也不撤軍,反而悠然自得帶著各部將領種葑豆、弈棋與射戲為樂。

諸葛瑾以陸遜多謀,必有所圖,乃領軍而來。

故而得以讓陸遜全所謀。

乃是二人合兵往襄陽城進發,做出不退反進的強攻姿態。

魏國襄陽城的各部兵馬,此時已經出城駐紮於野外,準備乘著陸遜歸師掩殺。

見陸遜與諸葛瑾水陸並進夾擊而來,皆大驚,乃慌忙退歸城內。

卻是不想,吳軍乃是在虛張聲勢。

當魏軍入城而守時,陸遜領軍從容登上諸葛瑾的接應水師,揚帆順流而歸。

是時,司馬懿才剛剛得報陸遜北上的訊息........

雖動怒前部督的擅作主張,但失去了追擊時機,無可奈何收兵。

然而,陸遜並沒有就此罷休。

乃領軍折道往至昔日徐晃曾扼守之地白圍(唐白河口),大張旗鼓作勢,意圖切斷襄陽城與司馬懿本部的聯絡。

此番不是要騙過襄陽城內的魏軍。

而是讓江夏郡的魏軍覺得,吳軍在短時間內不會南下。

此計謀再度成功了。

當陸遜趕在司馬懿前來對峙時,暗中分兵背道而往,連續襲擊了江夏郡的南新市、安陸以及石城。

江夏守軍自是措手不及。

僅是石陽的魏軍在退入城中時,為了關上城門,就不得不揮刀殺戮了擁塞城門的黎庶百姓。

但也不可避免,被吳軍斬殺及俘虜上千士卒。

自然,此並不是逯式無謀,乃是陸遜不循規蹈矩。

原本吳軍歸去,直接沿著漢水便可以進入大江了,都不需要襲擊江夏的.........

事實上,陸遜確實另有所圖。

原先的江夏太守文聘,在郡二十餘年,堪稱勞苦功高。

其養子文休同樣在江夏任職,為國戎邊多年、鹹有功勞。

然而,文聘故去後,或許是雒陽廟堂擔心江夏郡會淪為文家野心滋生地的干係,文休並沒有得以襲承文聘之職。

改為從別地調任逯式前來任職。

因而江夏郡的守軍,分成了逯式與文休兩股勢力。

於吳國而言,更希望魏國若以文休任職太守。

因為文休的戰略與文聘同,鮮有出兵寇掠吳屬江夏的想法——文聘乃荊州南陽人,並不會為了自身的戰功,讓鄉閭人士頻頻招刀兵。

逯式則是不同。

他前來任職以後,便為了鞏固自身職權以及常出兵擾邊,如今更是俘虜了信使韓扁。

這讓陸遜想對他除之而後快。

是故,在設謀襲擊了江夏郡後,無中生有作了一封書信“遺漏”在魏屬江夏郡內。

書信自是離間計。

乃是以逯式戰敗畏罪投降為前提,聲稱吳國願意接受逯式的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