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算是亮粉。

寫這本書的初衷,就是想看到諸葛亮沒有歷史上的遺憾。

所以大家沒有理由覺得我不熟悉或貶低諸葛。

大家所爭執的諸葛亮野戰問題,書裡就一句“為了避免與逆魏野戰”,不知道怎麼就成了大家認為我鄙夷丞相野戰能力了?

書裡“無可奈何”的原因,不是寫丞相不敢和曹真野戰,而是感慨大漢兵力不足,明明看破了曹真的小動作,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去破了。

其次,是戰略問題。

1、在本書的情勢中,大漢有隴右之地,佔據了絕對的地利優勢,明明可以穩坐釣魚臺的,沒必要出去野戰吧?

2、漢軍是守方,不是攻方。漢軍是要先將涼州打下來,解決後顧之憂再進軍關中,所以丞相才尋找不著急決戰。

3、諸葛亮分兵守各地城塞後,機動兵力只剩下五萬(含鄭璞與姜維),糧秣僅夠支援半年,而曹真領十三萬來攻。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總不能寫丞相的做法,是放棄地利出去和曹真野戰吧?

先不說丞相出去野戰,不符合戰略意圖的問題。

就算丞相四萬幹翻曹真十三萬了,也不可能將所有魏軍滅掉。以曹真的身份和都督雍涼幾十年的威信,絕對有實力收攏敗兵再來第二場、第三場.......到時候,漢軍經過多次的消耗,五萬大軍剩不了多少,也就沒有多少兵力去攻打涼州了。

所以,不是說丞相不敢野戰,而是都佔了優勢沒必要出去野戰,避免壞了整盤戰略(攻下涼州)。

再次,是曹真的能力問題。

佳人子丹。正史上曹真的能力,在整個魏國都是數一數二的。

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是晉朝了,不敢寫太多司馬懿的拉跨。《晉書》裡就更離譜,滷城之戰明明是諸葛勝了,但扭曲成為司馬勝了。

所以說,正史上丞相和曹真沒有野戰過,但拿司馬懿代入曹真比真不適合。

最後,大家能看到這裡,也知道這書不開無雙。

我雖然是亮粉,但也不會拔得太高。寫不出曹真領十三萬大軍來,然後被丞相以五萬在野戰中滅了。

所以,大家見仁見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