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別營(第2/3頁)
章節報錯
如趙統、張表、法邈以及已經遷職為益州治中從事的馬謖等。
但這幾個人的履歷不深,對朝政影響不大。
真正一錘定音,讓其他朝臣不復反駁的人,乃是大司農李嚴。
當朝臣群議紛紛,以鄭璞年歲太輕為由,請丞相不可擢拔太過時,已經開始處理一部分朝政的天子劉禪,便問及了同樣列班在朝的李嚴,對此是什麼意見。
李嚴以為可行。
且加了一句:“丞相既請之,陛下何所疑也!”
此話甫一落下,朝臣皆鴉雀無聲。
不能再掌兵權也好,左遷任閒職也罷,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李嚴是先帝託孤重臣的身份。
如今兩位託孤重臣都異口同聲了,他們還有什麼理由勸說?
而天子劉禪聽罷,眉毛微揚起。
旋即,便笑了。
他倏然想起來了,李嚴歸來成都後,常被他尋來宮中坐談,閒談時亦曾提及過蕭關大疫之事。
那時他聽聞後,不敢置信,還私下做書信給張苞確鑿了一番。
是故,丞相與李嚴皆聲稱可擢拔鄭璞,便沒有什麼好顧忌的了。
一個不愛惜自身羽毛、不顧有損陰德,但求為國裨益之人,若是還不能定為忠節之臣,那他還有何人可信之!
這個小插曲,正是促成他授命給鄭璞加侍中的緣由。
既然丞相都力薦了,身為天子的他也示意下。
讓其他朝臣知道,鄭璞不僅得丞相器異,亦然是簡在帝心。
這個任命傳到了隴右,就沒有泛起多少波瀾了。
久在前線征伐的將士,當然知道丞相對鄭璞的器重,以及鄭璞隨徵以來,每每籌畫策算,幾無有遺。
軍中有功則賞,有什麼好奇怪的。
鄭璞接到詔令後,也同樣安之若素。
若是單單以“識人”論,如今世上何人比他更未卜先知?
且丞相此番表請他的官職,依舊是掌武事,不涉及政務,正好如他所願。
就是訊息傳開後,張妍就不止一次抱怨,說這段時間藉著各種理由前來拜訪或送禮的人慢慢變多了,不勝其煩。
算是捲入權利決策後的必然吧。
八月初,鄭璞帶著扈從趕到六盤山西麓,諸葛丞相選擇的落營處。
此地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梁峁交錯,才剛入秋就已然很寒冷,而且晝夜溫差很大,極容易感染風寒。
源於山多川少、常年乾旱的干係,這裡沒有什麼人煙。
放眼望去,光禿禿的山巒上唯有些白樺、櫟樹、山楊與山柳等半死不活的交錯相顧;從北方呼嘯而來的朔風,席捲著黃土與枯葉漫天飛舞,不由讓人念起漢武帝《秋風辭》裡的“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在這種地方落營,最緊要的乃是水源。
督五萬大軍北來的丞相,將兵馬一分為二。
其中,自己所領的四萬兵馬,乃是沿著烏水(清水河)的支流以武鋼車為依託落營。
沒有采石伐木等加固寨牆。
因為在必要的時候,丞相會沿著支流河谷殺向高平城,將逆魏的糧道斷掉。
另一萬步騎,則是依著長離水支流落營。
鄭璞對這裡頗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