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歸蜀(第2/4頁)
章節報錯
因拜戰馬交易所賜,一直困擾大漢的糧秣問題得以稍緩。
且江東糧秣乃是從永安入巴郡,逆著大江至墊江城,再走依潛水(南江)走米倉古道進入漢中南鄭縣。正好讓原駐在江州的後將軍袁綝,將士卒分批護送依次轉運。
而令鄭璞歸蜀地,尚有另一層思慮。
年二十有五的鄭璞,婚約佳期到了。
不管是否護燒當種羌使者,他皆要告假而歸,何不一舉兩得呢?
或許,是為了激勵其他益州士人的效命之心吧,河首戰事結束後,丞相上表朝廷時,還為鄭璞請功,讓他榮歸故里。
乃是錄前狄道大捷,以及促成燒當種羌來附之功。
官職不變,改關內侯為德陽亭侯。
因天下紛擾多年的干係,虛封無有食邑的侯有許多。
如關內侯便多有無食邑者,且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魏武曹操,首創了號侯、關中侯等無有食邑的爵位以賞軍功。
地小民寡的大漢,同樣無有足夠的食邑封賞,便多有將封地畫在大漢所轄之地外。
如被封為當陽亭侯的姜維,封地在吳國所轄的荊州南郡......
然而,鄭璞卻是實封。
德陽縣,在今梓潼郡內。最早於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分梓潼縣地置縣;後於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年)遷治於龍鳳場,將舊治地廢為亭。
亦是說,僅此一項讓無數人羨慕不已了。
不可避免,在有些人的嫉妒下,“疤璞”的名號亦愈傳愈烈。
自然,對此鄭璞並不在意。
昔日魏夏侯惇尚且被朝野私謂為“盲夏侯”呢!
為國損容,對仕途又無有影響。
就是有些憤憤不平。
他終於知道,“疤璞”之號乃出於何處。
乃車騎將軍劉琰言談耳!
相傳,昔蕭關道之戰後,鄭璞因忠節死守而得軍中宿將所贊,且朝廷賜爵遷職,恩榮得顯。是時在漢中郡的劉琰得聞後,便嘆息了一聲:“時無英雄,馬謖如先帝所言不堪大用,乃使此子成名耳!”
時有心腹家僕在側,有意奉承,乃對曰:“此子傷容,疤臉示人,儀表不存,何以英雄與論之?”
劉琰得言,大悅。
乃頻頻以言謂所領士卒。
亦讓“疤璞”之號在軍中口口相傳。
此老匹夫,無功而居高位、無德而妄尊,尚不知收斂!
先前便多次以言毀於我,強聒不捨,我皆以其年老而不欲之爭。今又再度挑釁,如若不報之,世人皆以為我軟弱好欺?
歸來於途時,鄭璞滿心皆是此念。
畢竟,婚事不需要操心。
一乃今大漢上下皆尚清簡,他哪怕是與大漢外戚的張家聯姻,也不會過於鋪張。
另一則是他阿母及阿舅在去歲年中時,便前往成都的小宅住下,悉心操辦著此事。
如婚前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的基本流程,皆已經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