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劉備以及丞相諸葛亮,皆以劉封剛猛,恐易世之後終難制御,便藉此時機除之。

這就讓世人覺得劉封的亡故,添了一分冤屈。

如若劉封一直身為“寇封”,縱使無有赫赫功績,亦無有被誅之禍也!

再怎麼不濟,依著先帝仁厚的性情,也能落個以罪被廢為民、居家終老。

是故,性情敦厚,且尚未歷經太多權謀齷齪的天子劉禪,對劉封之子劉林的情感,隱隱一縷憐憫。

劉林,生於建安十六年,父死之年僅九歲。

鹹有父風,膂力過人,弓馬嫻熟。年十六,天子為他冠禮,賜字為子繁,引入禁衛;年十八遷百人將。護衛左右時,天子嘗問其志。

答曰:“好為將。”

然而,此乃奢想。

以他的身份,是很難被授予兵權領軍征伐的。

畢竟,袞袞諸公都會擔憂,他因父死以及被納入劉姓宗室,卻不得封公侯的待遇而心生有恨,權柄在握後會引發動亂。

將之雪藏,此生給個閒暇的職位終老便好了。

哪怕他沒有生亂的能力與心思。

執國者,當慎也。比起朝廷的長治久安,委屈他一人又有何不可呢?

萬幸,他遇見的是今天子劉禪。

帶著複雜的情感,又以名分已定與正值北伐逆魏的用人之際,尋來鄭璞以私事問之:是否讓劉林得償所願?

對此,鄭璞也不好作諫言。

他也不敢斷言,劉林隨徵建功得掌兵權後,能否一直堅持初心。

如引兵叛亂,抑或者是臨陣倒戈投了逆魏。

尤其是如今執掌國政的丞相諸葛亮,昔年對劉封便持有“防患於未然”的態度。

只不過,天子既然明知丞相及朝臣對此事的態度,卻依舊出言問他,心中肯定是想讓他應允下來的。

就算不能允之,亦需要尋個兩全之法。

既可讓天子心中憐憫得緩,亦不讓朝廷伏下隱患。

食君俸祿嘛,總得為君分憂。

哪怕將此歸為天子的家事,娶了張家小女與天子成為連襟的他,也可出言參詳一二。

“陛下,臣倒是覺得,不若授予劉子繁南中各郡的軍職。”

思慮了許久,鄭璞終於打破了沉默。

“南中?”

聞言,天子劉禪微微揚眉,放下茶盞捋胡而思。

南中諸郡夷多漢少,若將劉林遣去戍守,倒也可無憂他日隱患。

那些蠻夷部落如若叛亂,也是擁護南人豪族,絕不會選擇毫無根基的劉林。就算劉林日後積累履歷得掌兵權,生出了不臣之心,也無法形成割據。

只是,這不是天子想要的。

他想讓劉林隨徵,乃是打算讓他積累功勳,好封賞個爵位來彰顯仁德,以及釋懷誅殺其父的那縷憐憫。

遣去戍守不毛之地,得多久才能封侯?

“鄭卿此言,朕不取也。”

少時,天子劉禪搖了搖頭,輕輕謂之,“非是朕不知鄭卿心中顧忌。乃是朕不止想讓子繁得償所願,亦是冀望他可博軍功封侯耳。”

原來如此!

鄭璞聽罷,心中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