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辭之中,隱隱有威脅雙方共同出兵的基礎:遷徙入河首之地的燒當種羌各部,必須奉大漢為主,定期上貢牛羊戰馬以及適當的出兵助戰漢軍討逆魏。

對此,鄭璞不由失聲而笑。

輕輕問了一句,“敢問羌王,若無有我大漢高將軍駐守在大夏縣,逆魏焉能不救賊子唐泛些?如若羌王覺得攻城池會導致傷亡太大,不如貴部扼守逆魏四望峽的來援,我大漢獨力攻下河首三縣,如何?”

此話落地,羌王芒中便默然以對。

對比裝備精良、紀律森嚴的魏軍,唐泛麾下的各部兵馬更容易對付。

尤其是他與唐泛皆是羌人,彼此都熟悉“羌鬥”技巧,相互攻伐之時,無需頭疼中原王朝以武鋼車組建強弩陣等戰術。

中原王朝以步克騎的強弩陣,乃羌胡部落的噩夢。

哪怕是雙方兵力有十倍的懸殊,羌王芒中也不敢聲稱自己勝券在握。

“羌王一葉障目矣。”

見芒中許久不言,鄭璞便又出言寬解,說道,“得三縣之地,且有我大漢高將軍防備逆魏來襲,羌王部落的族人縱使有戰損,亦是利大於弊也。再者,有我大漢為羌王提供蜀錦茶葉等物,羌王部落必然資財豐足。牧場遼闊且有餘財,屆時無需羌王奮臂而呼,便會有無數小種部落前來依附,羌王又何必與我大漢爭一時之利?”

呃.........

羌王芒中聽罷,臉上便浮起了些許意動。

正如鄭璞所言,在西北貧瘠的土壤繁衍生息,許多羌胡部落都很難有存糧。

如果遇上一場白災抑或者其他,便會淪為馬賊或叛賊,以刀矛去尋官府尋果腹的糧秣。而根基在西海的他,本就擁有漁鹽之利,如若再加上絲路的利益分潤,囤積糧秣等物並不難。

以後吞併其他種羌部落,亦非難事。

“不瞞鄭參軍。”

只不過,他猶豫了半響,還是滿臉惋惜的搖頭拒之,“若不取俘虜以益我族人,我部勢力必衰,恐其他種羌部落心生歹念而攻我。屆時,若是我族因兵寡而失了西海之地,便淪為任人欺凌以及併吞了!”

呵,不愧是一族豪帥。

所思所慮,倒也頗為長遠。

心中暗讚了聲,鄭璞也不再堅持。

乃將丞相允諾的條件亮出來:如若芒中不取三縣人口及俘虜,大漢可將蜀錦茶葉等物的作價,降為八成。

反正蜀錦產自巴蜀,成本並不高,再讓利也無妨。

再者,待他們與參狼種羌部落爆發衝突之時,大漢在側等著坐收漁翁之利,自然會將今日讓出來的利益收回來。

且是以倍計!

多出兩成絲路利益,羌王芒中再也無法拒絕。

亦讓三方終於可以歃血為盟,各自備戰而去。

但鄭璞歸來之後,便將配合馬岱兵出河首作戰等事務,悉數交給張嶷及遊楚,急衝衝趕赴冀縣。

丞相召他議事。

乃是被魏曹丕封為吳王的孫權,稱帝了!

昔日的大漢王朝,終究還是演變成為了三國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