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曹真此番請戰的目的,乃是“隴右已失,不可再坐視逆蜀多騎也”這句話。

畢竟,魏國對陣逆蜀及孫吳的倚仗,除了國力雄厚外,尚有騎兵之功。

魏騎睥睨八荒、蜀依山地而戰難逢敵手,而吳水師縱橫大江稱雄。

如若讓逆蜀蓄力數載,擁有了大量騎卒,則是魏國的涼州不可守,關中三輔不可安!

唯此一緣由,便讓曹叡心切不已。

呼......

悄然在心中舒了口氣,他平緩了情緒,聲音且平且緩而謂之,“諸卿皆我大魏砥柱,覺得大將軍此番求戰,可行與否?卿等儘可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戰事如何,皆不責也。”

“唯!”

眾人聞聲,皆俯首領命。

只不過,當相繼進言各抒己見之時,眾人卻是意見相左。

今身份最為尊貴的顧命大臣陳群,斷然反對出兵。

他以去歲魏國三線作戰,皆以敗北而告終,國力已然有損,是時當以修生養息為重,不可再貿然大動刀兵而使民苦之。

且此戰若勝,逆蜀必然大軍來爭,恐引發兩國第二次隴右大戰矣。

再者,養馬以及訓練騎卒,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尚不如先與民休息,待一二載國力恢復、兵卒休整士氣之後,便再以大軍出隴右及漢中郡,一舉將逆蜀驅逐歸巴蜀。

不可爭一時之利也。

對於司空陳群之論,尚書令陳矯附議。

中書令孫資、中書監劉放與中領軍楊暨,則是認為此番可出兵。

緣由是因出兵萬餘人,乃大將軍曹真的獨斷之權,且附和不可讓逆蜀有騎之議。

而在魏武曹操及魏文曹丕時期,便彰顯了籌畫策算之能的蔣濟與劉曄,則是與陳群一樣持有反對意見。

曾被曹丕贊為“志節慷慨”的蔣濟,言辭激烈。

以逆蜀丞相諸葛亮性情謹小慎微,不敢以國事弄險為由,斷言今駐守在隴西狄道的高翔與鄭璞部,行增灶之計也好,效仿昔日董卓兵寡而示勢盛之謀,皆是誘使涼州兵馬深入敵境而伏擊耳!

兵出狄道,誠不可取也!

亦附議司空陳群之論,是時當以修生養息蓄力,以期他日將逆蜀一戰而下。

侍中劉曄,則是眸光微閃,既不贊成亦不反對,而是出了一折中之策。

他以為此番以涼州駐軍而伐,恐會滋生河西四郡的豪右及羌胡部落的恣睢之心,引發州郡動盪。不如遣使者去河首之地,以天子命加封羌人首領唐泛為歸義王,且劃分河首之地設新郡,將之拉攏為親善魏國,讓逆蜀忌憚之。

再一將軍領騎兵二三千入河首之地,以刀兵及絲綢等物利誘羌胡部落,共同沿著積石山太子山脈擾逆蜀在隴西新設的養馬地,拖延其建立騎兵的時間。

七位與議重臣,三人斷然否之,三人大舉贊之,一人婉言別取他策而諫之。

如此結果,讓曹叡一度難於抉擇,只得暫且罷議。

只不過,身為顧命大臣的陳群,還順勢提及了安涼州羌胡之事。

“陛下,老臣以為,今蜀丞相諸葛亮以蜀錦等物結好羌胡及豪右,我大魏的絲路利益,是時皆讓之矣!如若再晚之,恐人心難附耳!”

此言方落,殿內寂靜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