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先制人(第2/4頁)
章節報錯
“諾!璞受教。”
想通其中緣由的鄭璞,連忙恭聲作禮告罪,“璞思慮不周,以致急功近利矣。”
“我非責之,子瑾不必如此。”
擺了擺手,丞相囅然而笑,寬慰道,“子瑾一路疾奔歸來,本就勞累困頓。且剛知此事便設謀,一時思慮不全亦情有可原,不必自責。”
頓了頓,又繼續發問道,“近日逆魏多有遣遊騎斥候入隴右探視,依子瑾之見,其此番會發大兵來戰否?”
“回丞相,璞竊以為不會。”
聞問,沿途便思慮過的鄭璞,不假思索回道,“彼那逆魏方有石亭之敗,國內必然人心動盪,斷然不會遣大軍來戰。不過璞亦以為,無論逆魏遣大兵來襲與否,我軍各部皆要分配駐點備戰矣。蓋因逆魏遣遊騎來刺探,若見我軍守備空虛,恐會以虛作實耳。”
“子瑾之言,深得我心矣!”
先是微笑頷首,丞相眉目間又泛起一絲憂思,長聲嘆息,“唉,我大漢據隴右時日尚短,雖各處關隘及戍圍已修築完畢,然人心未附。逆魏本多騎,今又引鮮卑胡虜入關中,若是分精騎頻頻擾我邊,恐黎庶不得安矣!”
鄭璞默然。
因為逆魏如此戰法,乃是以長擊短。
而騎卒太少,且兵力無法扼守隴右全境山川河流隘口的大漢,對此只能被動防禦。
不過,國力的差距,丞相也不會苛求鄭璞去化解。
感慨罷,便又從案几側尋出幾塊布帛遞來,道出了召鄭璞歸冀縣的緣由,“得聞逆魏有異動後,漢中及武都皆有書來。子瑾先看,且細思之,再言於我。”
“諾!”
連忙起身接過布帛,鄭璞細細看讀,捏胡蹙眉而思。
原來鎮守漢中郡的趙雲,打算遣軍入秦嶺山脈焚燬褒斜谷、儻駱道的棧道。
因漢中的守備兵力將近三萬,而如今有大量黎庶遷徙入,他要分出不少駐軍維護秩序,很難再守禦逆魏的大軍來襲。
而如若燒燬了棧道,再令人時時監視之,哪怕逆魏大軍入寇漢中,也能讓丞相有充足的時間調遣隴右等地的兵力回援。
算是未雨綢繆吧。
戍守武都的馬岱,倒沒有說什麼。
僅是聲稱他本部兵馬戍守大散關可無憂,然郡內維護黎庶秩序等之事,恐就有心無力了。亦是說,他隱晦的請示丞相,讓如今駐紮在武都郡內的陳式部繼續留守。
最後一份,乃是遠在蜀地成都的李嚴來信。
他雖未有聞逆魏來襲,卻以石亭之戰逆魏江淮一帶轉為守勢,斷言逆魏未來數年內必然兵出西北。因而來書與丞相商議,是否需要將前不久轉為右將軍的袁綝部近萬人,遣來隴右抑或者漢中備戰。
右將軍袁綝,是潁川人。
乃先帝劉備任職豫州牧時跟隨的元從系,才能大致與輔匡類同,可鎮守一方安寧。
不得不說,奪下隴右後,讓大漢早就式微的劣勢變得更加明顯。
一旦逆魏略有風吹草動,大漢僅僅是守土防禦,都不可避免陷入兵力捉襟見肘的侷促困境。
畢竟,邊界線變得漫長了,可被攻擊之地亦便變得廣泛了。
每個地方都有可能被入寇,皆不敢輕兵守備,避免給了逆魏長驅直入的機會。
自然,化解此困境的辦法,亦不是沒有。
如以攻代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