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的緣由,各方都心知肚明。

不外乎是,朝廷效仿武帝時期的“邑陵法”,讓他們分戶去隴右紮根,成為防範羌胡部落動亂抑或者逆魏來襲罷了。

畢竟,隴右之地,羌胡比漢家子更多。

他們分戶而往,自然也會攜帶不少僮客而去,變相的成為“實邊”之戶。

另一考慮,則是他們根基在蜀地,分出來的小戶為了宗族,也不敢投了逆魏讓舉族被定為謀逆之罪。

對此,許多豪族都在衡量利弊中。

絲路之利雖然客觀,但他們並不想被動“開枝散葉”,而讓聲勢驟減。

然,並非每家都在猶豫。

“三世共財,宗族共居”的成都柳家,在此詔令剛出朝議的時候,竟破天荒的分戶了!

乃是分出了,已累功至牙門將的柳隱那一支,趕赴隴右落戶。

據說,柳家作為昔年以家中扈從為國征戰的首開先河者,今又是第一家分戶的豪族,因而朝廷對其異常厚待。

直接在隴右漢陽郡的略陽縣,以作價僅一半畫給了三千畝良田。

且在長離水(葫蘆河)的興國城廢墟一帶,贈送一個幾百畝的小牧場權作嘉勉報國忠誠!有如此規模的田畝及小牧場,再佐之絲路貿易往來,亦可謂成都柳家,直接分出了另一個“隴右豪族”了。

尚有蜀地赫赫有名的郪縣王家,亦然分出王離、王祐兩支前往隴右天水郡定居。

因王家乃忠烈之門,朝廷恩寵更隆。

不僅畫出田畝及牧場贈之,且將此王離調至漢中郡任職成固令、王祐調遣至隴西郡任職首陽令。

亦讓許多豪族得聞後,目光炙熱,垂涎三尺。

恰好此時,逆魏石亭大戰敗北的訊息,堪堪傳到了蜀地。

先有丞相諸葛亮在隴右大敗魏軍,今又有孫吳在淮南大破逆魏,此兩場大戰勝負疊加在了一起,令巴蜀豪族們都心生了別樣的念頭。

逆魏,已不可俱也!

他日丞相,必然可盡奪回涼州之地也!

甚至,攻入關中三輔光復舊都,未必不可能!

如若他們以蜀地大宗為根基,分出小宗至隴右為枝幹,以蜀錦、茶葉等貿易之物走絲路,未來宗族必然枝繁葉茂!

再者,如今隴右之地,各郡縣的僚佐皆匱乏。

他們家中子侄皆識文斷字,才學不缺,挑選數個有學者去隴右,勢必會被郡縣徵辟為僚佐,夯實隴右根基易如反掌。

如此前景可期,何樂而不為!?

是故,無數巴蜀豪族皆群起響應,繼成都柳家、郪縣王家之後成為分戶遷徙者。

主事此政之人,乃是李嚴。

他見益州黎庶與豪族皆響應如雲,不由心中再嘆,己之才對比丞相而言,猶如螢火與皓月之別。

亦有一縷“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惆悵,撥弄著心絃。

他自從江州歸來成都,戍衛京畿內外以及參與益州府事後,丞相諸葛亮便時常作私信與他。

有時乃是公事的囑咐,如今遷戶實邊之謀。

抑或者是私語,如隴右各將率僚佐的才學,以及丞相對之培養歷練的方向等。

如被當成全軍統帥培養的關興,一直隨在丞相左右。

如張苞與趙廣,乃是隨著歷來在征伐時任職前部督的魏延身邊,以後成為攻城略地的先鋒大將。而霍弋被調任至漢中郡任職,緣由不用說,乃是丞相期他儘快歷練才幹,日後能成為與趙雲一般,鎮守住全軍的命脈。

而對於新得的姜維,丞相私信中稱他乃涼州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