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父之際,竟尋機與亡父的妾婢苟且!

有司者得聞,報於孫權。

孫權雖忿怒其不堪,卻以其父之功,不責之。

然而韓綜卻不是這麼想。

事露而心懷恐懼的他,以為孫權不責,是因為遠在江夏。待歸來武昌時,他將會在劫難逃,便起了投魏之心。

只不過,為了得曹魏厚待,他還需將亡父舊部帶走,作為晉身之階。

乃慫恿與縱容亡父舊部劫掠百姓,再聲稱自身不追究,但孫權已經下詔要治罪。再以家中女眷,上到姑母、姐妹,下到自己寵幸過的侍妾、婢女,全數強行下嫁手下的將吏,與他們歃血為盟,共生死。

得將士之心後,便帶著亡父棺木,母族及部曲數千人,渡江取道尋陽投奔了曹休。

且韓綜的投魏,還引誘了駐守蘄春的一位守將翟丹,也率眾隨行而去。

唉........

有如此無君無父之子,韓當若是泉下有知,估計會揭棺而起吧。

嗯,韓當的本部,號為“敢死”,乃江東赫赫有名的精銳之師。

且另一支精銳“解煩”,戰時也常歸他所領。

所幸,韓當亡故後,孫權讓陳武之子陳脩,任解煩督之職,不歸韓綜所領。

不管怎麼說,元勳之子率眾叛逃,讓孫權顏面盡失之時,亦然給對孫吳其他將領起了一個很不好的示範作用。

尤其是,韓綜及敢死軍熟悉江東地形,以及各地軍士駐守防禦!

讓曹魏得了廬江郡後,再得到熟諳江東虛實的將率,孫權若不出兵奪回廬江郡,其後果不言而喻。

恰好,此番討平叛亂的潘陽太守周魴,前來述職時,也獻上了自身假意投降,誘曹休領軍深入的計謀。

亦正中孫權下懷,讓其行之。

.......................................................................

雒陽,建始殿。

恢弘的大殿內,僅有魏天子曹叡,大將軍曹真、司空陳群與侍中劉曄四人。

且人人神色穆然,兀自捋胡蹙眉而思。

緣由,乃是督戰荊、豫二州的司馬懿,在述表上庸大勝及傳孟達之首後,僅隔了三日,便再度以八百里加急,送來軍情。

以申儀叛歸蜀,以及西縣被遷徙一空等為由,聲稱巴蜀將出兵來攻。

自然,巴蜀兵出何處,無非乃隴右或關中罷了。

他無需去言之鑿鑿。

數月之前,常年駐守在隴右的雍州刺史郭淮,便在上表中,隱隱有所提及巴蜀恐有動靜。

那時曹魏廟堂的論計,不以為然。

此番換成輔政的司馬懿來上表,曹叡便自然不敢疏忽。

當即召來曹真等人問計,是否要發兵,前去關中及隴右駐守。

倒不是質疑司馬懿的斷定,而是自曹叡即位後,便聽從了中書令孫資的諫言,以曹丕連年大動刀兵為戒,國策偏向於修生養息。

而聽從了司馬懿之言,大軍若動,便與國策相悖。

且,增兵隴右及關中後,巴蜀尚且出兵否?

若其見大軍開撥,心生俱意,不再出兵,那將士們還要留在關中及隴右戒備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