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便是“以工代賑”。

以平夷縣的例項,大舉推行梯田開闢新法、官賃豕於民等共利仁政,指望改善牂牁民生困頓的局面。

欲得民心者,令其足衣足食也!

馬忠希望以兵立威、以食示恩,讓此地土人蠻夷對朝廷畏而愛之,日後不再心生叛念。

自然,百忙之中他亦不忘,執筆手書述職表陳於丞相。

丞相諸葛亮的大軍,現今在滇池縣。

隨著孟獲的心服投降,丞相亦攜軍來於庲降都督李恢會和。

因無論越嶲郡,還是益州郡,依然有許多蠻夷部落,遁入山澤惡地中,負隅頑抗。

如隸屬亡故夷王高定的部曲及嫡系部落,如益州郡南部山澤中數來不服王化、編髮隨畜遷徙的鳩獠部落等。

孟獲雖素為漢夷所服,但投降之際,亦僅有從叛的南人大族影從。

不過,這些蠻夷部落皆實力弱小,所逃竄隱匿之處星羅密佈,且無共主發號施令、聚力成事,於朝廷而言,不過疥癬之病罷了。

只需庲降都督李恢,以及各地郡守,足以壓制或討平。

是故,丞相諸葛亮亦在籌謀著戰後安撫,以及大軍歸師成都之事。

恩,亦無非是恩威並立。

從叛南人大族,投降後幾乎都被丞相以朝廷名義,徵調入朝,許了個清貴而無權之職,讓其不能留在南中多生事端。

而此戰戰功赫赫的李恢,爵封漢興亭侯,職加安漢將軍。

其餘從朝廷征伐的南人大族有功者,如李恢姑父建寧爨習、朱提孟琰等,則是被授於兵權,往赴成都任事。

歷來叛亂不斷的越嶲郡,移青羌萬餘家至蜀地。

取其健壯者為卒、羸弱者屯田,世代為軍戶,用其剛狠之俗,為國而徵。

馬謖的“攻心為上”,亦再度用於安撫。

丞相諸葛亮以南中各郡蠻夷習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將大漢乃天命所歸,融入蠻夷好巫鬼之俗,冀望他們以後能服王化、認可朝廷權威,不復作亂之心。

至於鄭璞昔日所諫策,化解南人大族威望,丞相酌情而用。

將南中五郡,改置為七郡,分別為“牂柯、越嶲、朱提、建寧、永昌、雲南、興古”,以分土的形式,潤物無聲將南人權勢分隔。

另一則是,傳書於成都相府,酌情挑選巴蜀豪族後輩子侄,授予官職,自出家資招募部曲。且是將部分留任南中,讓南人豪族及蜀地豪族形成相互制衡之勢。

馬忠的述表,便是在如此情況下,呈上了諸葛亮的案几上。

亦讓丞相頓筆,凝眉成川,捋胡而思。

倒不是對馬忠安撫牂牁郡之事,覺得有不妥之處。

乃是馬忠的述表很長,幾事無鉅細,皆錄於書,悉數稟呈。

是故,丞相亦得知,牂牁郡誅殺朱褒戰事及安撫土人黎庶中,鄭璞前後籌畫及領軍之功。

且述表中,馬忠錄各部將率戰功時,竟與陳式聯名,推鄭璞為首功!

而敘述戰後事務時,馬忠尚讚不絕口,稱鄭璞“二桃殺三士”之謀,讓牂牁郡推行安撫之策,土人黎庶幾無反抗,政令順通無滯。

此子他日成就,不在法孝直之下也!